棉花价差不断拉大纺织企业如何过关?
两年前,居高不下的棉价让纺织企业苦不堪言;一年前,“跌跌不休”的棉价让纺织企业无所适从;今年,近5000元/吨的国内外棉花价差又让它们面临生死大考。纺织冷暖,总绕不开棉价,为何棉价一波动,纺织企业就受伤?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国内外棉花价差逐渐拉大,截至目前,每吨价差最高时已达5000元。一方面,价差不断拉大,使得国内棉花消费企业更愿意选择进口棉及棉纱做原料,国产棉除了进入国储库以外,市场实际销售情况并不乐观,上游棉花生产因此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受进口配额调控限制,很多棉纺企业其实采购不到进口棉,部分企业主要以国产棉为原料,这就造成了高原料成本与低产品售价之间的倒挂,并直接导致棉企亏损,最终使棉市下游需求萎缩加剧。
影响到底多大,棉纺企业的反应最为直接和强烈。目前,中国棉纺协会跟踪的棉纺织企业亏损面达到40%。国内一家棉纺厂的负责人直言,棉花原料的采购现已占到企业成本的70%,再加上价格波动不休,毛利仅为3%至4%,企业已经承受不起。国产棉用不起、进口棉买不到,正逼迫一些企业另谋出路,选择去其他国家投资建厂。
棉价差拉大,非棉纺织企业是否可以独善其身?现实的情况是,尽管由于价格和技术发展的优势,涤纶短纤和粘胶短纤已开始部分取代棉花,但最近的行情却显示,全部使用棉花为原料的纯棉纺织企业几乎都处于亏损状态;同时使用棉花和化纤的混合纺织企业,处在微亏和微利之间;不使用棉花、全部使用化纤的新型的纤维企业有一定盈利,但盈利程度却较前几年大幅下降。
记者采访到一位地方棉花协会负责人,他的话道破了缘由:国际市场低迷和纺织企业的成本高企,是棉纺织行业进入“寒冬”的主因。尤其在纺织企业的成本中,棉花占70%,棉花价格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纺织企业的生死。而受棉花配额管理、收储管理的影响,中国纺织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要承担一吨棉花几千元的价差,这就是我国纺织制造水平并不低,现在却普遍亏损的原因所在。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