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参与,让节能减排与我同行。”这是史华刚的第二个感触。他说,如今到各个车间检查能源工作时,感到员工的节能意识越来越强了。比如,后纺车间加强自络、倍捻工序耗汽量的测定,基本杜绝了压缩空气的跑漏等。□ 陈培
帛方纺织 查漏补缺降物料消耗
节能智慧:在公司第7个节能月活动中,安全与设备管理部与各车间和相关部门密切配合,设备改造不仅取得明显的节电效果,而且降低了机物料消耗,提升了产品质量。
公司依次完成了纺纱一车间改进SR80条并卷机的吸风方式、纺纱二车间对FA506细纱机加装挡油板和集油盒、纺纱三车间的精梳滤尘系统管道优化改造、安全与设备管理部对纺纱车间滤尘节能滤料的替代更换等技术改造项目。
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与物资供应部共同试验合理使用节能滤料方法,降低滤尘负荷。并先行在纺纱二车间、纺纱一车间进行滤料试验,通过试验,更换为新型节能滤料后,风压可以提高10毫米水柱,有效提高了滤尘过滤效果。
组织各个专业口对所属设备进行了一次用能情况大检查,重点检查用能设备的跑、冒、滴、漏等现象,共查出漏气6项、漏油2项,检查出的问题现已全部督促相关部门进行了整改。组织相关供应商及公司有关部门一起对公司的空压机进行调查测试,寻求节电措施,经测试、论证后,得出了公司空压机已经属于满负荷运转,虽无节能改造空间,但为空压机今后的运行管理提供了科学数据。
组织人员对各纺纱车间共计12套清梳滤尘设备的出口风压进行了测试,经过计算,对12套滤尘风机中的13个皮带轮进行了调整更换,通过更换风机皮带轮,约降低运行电流126A,按每天运行16小时计算,月可节约电费13000余元。协助纺纱二车间把第一套、第三套清梳联并入第二套清梳联共用1#滤尘机组,停用了2#滤尘机组,年可节约电费约7万元。
为降低生产用电成本,避开用电尖峰时段,将磨钢领设备的开台时间,由用电尖、高峰时段改为用电平时段,这样每一千瓦时电可节约0.30元。□ 张连华
德棉集团 奖罚分明推骨干攻关
节能智慧:企业严格实施“主机停辅机必须停”、“班组耗电与产量比挂钩考评”等制度,使各班组及职工有效地形成主动抓好节电控制的良好自主管理意识。
在机配件和物料消耗方面,公司根据不同区域设备类型特点和品种生产计划等内容,全面推行月度配件、物料定额分配机制,包干到队,做到“超出罚、节余奖”,切实提高了各班组、各保全队在设备维修等过程中,主动计划使用机物料的自我控制和节约意识。
在修旧利废和机配件更换方面,他们实行“队长自查申报、检查员复查鉴定、工长最后核实批复”的机物料“三级”把关制度,并由技术员根据各类不同废件的磨损程度与运行技术等级要求,最终将其分为“报废、维修和改造为它用”三类,从而最大化的保证了各类机物料及配件的物尽其用。
公司将推行技术革新作为抓好双增双节的重头戏,成立了以工人技师等技术骨干为成员的攻关小组,每月根据生产质量和设备运行状态等实际情况,下达技术攻关任务目标书,不断优化设备运转状态和提升质量控制水平。
今年6月份,前纺车间技术攻关小组根据不同设备的生产特点,成功实施了“40支品种提高制成率工艺创新”,根据实施后的月度生产数据计算,年可增产棉纱32.04吨和节电6.32万元;在提升设备运转状态、减少配件损耗技术改造中,仅前纺车间今年前8个月就先后成功实施了“多筒滤尘机组往复丝杠减轻磨损改造”、“HSI1000型高速并条机传感器改造”等技术革新成果7项,极大提高了设备运转状态和配件的使用寿命,节资增效6万余元。
在各类措施的综合实施下,今年以来仅前纺车间在双增双节工作中就取得了53万余元的降耗增效成效。□ 杨爱芹 张长城
双山集团 百米冲刺保节纱目标
节能智慧:节棉方面,双山通过用棉控制、提高成品率,降低用棉量;节纱通过减少纱疵、控制回丝等手段减少用纱量,千方百计为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再作新贡献。
对于企业来说,节能的关键要点是效益问题,只有每个人都参与节能减排中,从点滴做起,形成循环经济文化,我们的经济与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今年以来,在全球通货膨胀态势加剧,国际棉花价格倒挂,国内、国际棉花差价5000元/吨以上,国际上21支棉纱价格与我国棉花价格相差无几,企业经营难度较大。
面对不利因素,江苏双山集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快速调整产品结构,着力拓展产品市场,狠抓管理,严抓产出,在行业全面下滑的大形势下,取得了较好的业绩。1~7月份实现销售收入3.35亿元,国家入库税收2036万元。
面对困境,双山集团坚持夯实基础,向管理要效益,积极实施挖潜降耗,节约增效措施,保持行业平稳发展。在节棉方面,通过用棉控制、提高成品率,降低用棉量,仅精梳品种每吨纱比去年节约3%,节纱通过减少纱疵、控制回丝、降低疵布等手段,使百米用纱量比工艺指标减少0.52公斤。
振阳集团毛毯每吨生产成本控制目标为9000元,毯坯平均重达800克以上。
同时加大对能耗高的空压机、空调、冷冻机等设备的改造和管理工作,将能耗再降一个水平,紧盯电耗不放松,对生产机物料消耗从严把关,加强控制,千方百计使生产消耗处于较低水平,压缩各种费用支出,确保各种消耗水平再同比下降5~10%,努力提高产品的合格率,出厂产品的正品率,台时开机的效率,降低水、电、汽的消耗。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