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海知名律师严义明分析,代工业企业讨要说法比较困难。一般代工厂与品牌公司之间都会签署代工合同,且有期限规定。只要阿迪达斯方按合同规定,提前一到三个月通知代工厂终止合同,是合法的。
据悉阿迪达斯2009年提出一项名为Gassa Milestone计划,该计划对代工厂的产能、设备、软件等作出评分,评分不达标的企业将被淘汰。由于这项计划,代工厂纷纷在培训、设备、软件上投入不少资金。
因此代工企业要求阿迪达斯方面赔偿机器的折损费用,但是阿迪达斯方面表示,对于代工厂的机器设备不在补偿范围之内,
专业律师指出,代工厂在与客户合作过程中,客户要求提高设备的质量是合乎情理的,针对专门用于阿迪达斯产品生产的特殊机器设备,应按照合同约定处理,如果没有合同约定,从诚信原则来说,代工企业可以向阿迪达斯提出赔偿,但最终还得看是否能得到法院的支持。代工厂只有在与阿迪达斯签订相关协议的前提下,才能找它分摊成本。所以这样的赔偿诉求在法律上来说有些牵强,对于工厂来说很有风险。
同时即使走法律的途径,由于代工企业众多,单个行动,肯定是势单力薄,动不了阿迪达斯。但是联合起来,政府没有扶持的律师团队,要打官司得自己请律师,花费不小。且在维权上缺乏经验、资金和精力,处在弱势地位。
对于维权的困难,实际上也反映了整个纺织代工行业的维权困境,就是法律意识的淡薄,导致在维权的时候处于弱势的不利地位。面对国际巨头的巨额订单的诱惑,往往代工企业搞内部的竞争,窝里斗,为了拿下业务而草率的签下合同,对于其中的一些有争议的条款和不明白的地方暂时搁置,有的甚至就没有签合同。而跨国公司都是实行的“最广市场,最低成本”全球战略,一旦这个地方成本升高,就会走人。所以当时的草率为将来可能出现的风险埋下了隐患,当然后果也是自己承担。
因此建议国内的代工企业在签合同的时候,找相应的律师、法律人士或法律顾问对合同条款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把关,对于一些对自己特别不公平的条款,要做出修订后方可签。不能为了拿下业务订单草率的签合同,同时在维权的时候,不能孤军奋战,而是要组成联合,行业协会应该在背后提供支持。
分析师王强认为,阿迪达斯终止和大陆代工型企业的合作还是有可能。其关闭在华的指数工厂就是前兆,根本的原因就是大陆的人力成本不断的攀高,相比起东南亚已经没有了优势,单丝大陆的代工型企业上下游完整产业链和集群效益是东南亚的国家不能比的。而且巨大的消费市场也是东南亚不能比的。所以阿迪达斯强调,中国过去是,将来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采购市场。
所以继续维持和大陆代工型企业的合作在道义上和经济上都是有合理之处,不过阿迪达斯很可能采取折中的办法,就是减少代工企业的合作规模。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