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租金、人工等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实体门店利润被不断压缩。很多本土品牌只能选择退出一线商圈。
品牌与商场合作的方式有三种:一种是按照面积缴纳固定的租金,这种方式一般是新开业,生意刚起步的商场,或是大型的SHOPPINGMALL的店中店形式;第二种是扣点的方式,即商场根据柜台的位置、面积等因素,谈判按一定的比例扣点。通常而言,扣点比例范围较大,在10%~30%不等,主要还是看品牌与厂商的关系;第三种方式是,保底租金加上扣点的方式,这种一般是比较强势的商场。无论进驻的品牌完成多少销售额,必须首先保证上缴一定额度的租金,然后再按照销售额上交一定比例的扣点。
不论哪种方式,主要是商场与品牌的博弈。商场强势,则对品牌扣点多,品牌强势,商场要求的扣点就会少些。业内人士透露国际品牌的扣点有时候会低于本土品牌。这里虽然存在一定的对本土品牌的歧视,但从某种角度来说,也跟商场自身的定位相关。
“在抱怨房东涨租金的同时,经营者或许应先考量一下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其实不少本土品牌转向外埠次级商圈经营,收益还是不错的。”相关商场销售部门经理向《服装时报》记者介绍:“像北京会有很多国际品牌迅速抢占市场,致使北京的品牌市场已经饱和,不如向外埠发展。自营专卖店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而国内珠宝品牌TTF珠宝董事长吴峰华在日前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由于国际品牌在税收、商场的扣利、合约的长久性等方面具有优势,国有品牌不如避开这一块,向次主流商圈发展。”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