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戏言,只要有买卖交易的地方都普遍在讲“时尚”,运动鞋服更是高调,近几年“时尚运动”卷席本土运动鞋服,成为运动鞋服在产品研发上与品牌运作中炙手可热的现象。本土运动品牌的时尚泛滥,加大了产品之间的同质化,品牌之间的价格竞争更加凶猛。
品牌如果单纯地依赖终端渠道及广告的推广是很难壮大企业品牌硬实力的。企业在时尚化的运动过程中,也要加大对产品实用性能的推广,且能把“时尚运动”的理念更加差异化地与其他竞争产品区分开来,易于执行,这才是目前本土运动品牌新一轮的品牌制胜之道。
运动鞋服品牌从原本专注于专业运动体系,慢慢地转向时尚运动的潮流风格,虽然让本土运动鞋服找到了一个产品定位及品牌路线的方向,但却加剧了运动品牌之间“同化竞争”的速度。
本土品牌五大硬伤
现象一 本土运动品牌在产品原材料上舍不得投入,且在原材料的把关上“同化现象”异常明显。新型面料或新工艺的传播非常迅速且普及率高,企业之间在面料和工艺上共享范围极大,导致品牌产品之间出现新一轮的产品同化现象。因此,企业在面料和工艺的核心技术上,缺乏自主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这是目前运动鞋服品牌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便是企业有二三千家规模终端品牌专卖店也是如此。特别是本土运动品牌在面料、辅料采购中都集中在同一区域,采购的面料相差无几,无非不同的就是资金流动性较强且规模较大的企业所采购的面料与之相比会得到更加实惠的面料。这也只是价格上的区别,并不影响一件衣服或一双鞋子在面料使用上的同化。
现象二 在产品研发上,本土运动品牌盲目跟从,致使品牌游走在边缘地带。每一次国际品牌推出的新风格产品都可以触动本土运动鞋服的心弦。对本土运动鞋服来讲,这不是竞争,而是市场机遇,国际新品的推出,意味着有些企业又有一次模仿及跟从的机会。且这种机会来自本土运动品牌对三四线市场运作手法的成熟,而国际品牌对三四线市场的开发还不普遍。
现象三 高喊产品时尚文化,却无视产品内在修炼,本土运动品牌心无定所。走进各区大小市场,或是收看各个电视,我们发现本土运动企业越是不理智,越会喊品牌文化、品牌精神;而恰恰相反的是国际品牌却在高呼产品的功能与技术。即便国际大牌文化底蕴足够,在中国却要从产品内在品质做起,这不得不让我们国内的品牌反思。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