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拿起一幅设计稿时,它是有亮点还是不尽如人意,构图是否和谐,主题是否突出……我们多年的从业经验已经转化为一种比较直观的感觉,可以很快地给出判断。
本届大赛送评的作品很多,但还是能够明显感觉到选手之间的差距。一些作品的表现手法相对比较稚嫩,与大赛的实际要求还有一大段的距离,有一些作品很成熟,与时尚元素结合得非常好,能看到一些让我眼前一亮的作品。某些优秀选手敢于用颜色,色彩很跳跃很和谐,这很见功夫,他们对于比较沉闷或是比较传统的元素,用一种相对轻松的手法表现出来,作品不一定夸张繁复,但分寸把握得非常好。
在企业工作多年,我们在挑选设计师的时候,也会将其设计稿作为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企业的认识,对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品牌定位的了解程度。同样在挑选大赛作品时,我们也会有一个标准,选手们对大赛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知道大赛在提倡什么、希望传达什么,从这些方面入手,我相信会有助于选手更好地准备参赛作品。
李薇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以往我也参加过其他的一些服装设计大赛,这次参与中国国际时装创意设计大赛的初评,我第一个感觉是收到的作品量很大,说明我们的大赛已经在业内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同时我也从中看到了一些水平很高的作品,让我眼前一亮,但也有一些创意有余、但设计基础还需要增强的作品。我很高兴地看到其中有一些在校学生的参赛作品,这些作品有很多很好的想法,值得鼓励,虽然有些选手的设计理念还比较稚嫩,但已经能明显感觉到其作品设计的系列感,有些作品从效果图到设计分解都能看出参赛者的思路非常清晰,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在评审的过程中,我不仅要看参赛作品的服装设计,面料的运用也是评审的一方面,参赛选手所选用面料的材质、色彩以及花型都是我选出好作品的标准。另外,对于学生选手来讲,我认为适当借鉴是服装设计过程中必然的经历,但一定要加入自己的想法,不能生搬硬套,在学习中有意识的提升自己,设计的“灵魂”一定要是自己的。
王羿
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
作为3次参加大赛初评的“老”评委,我很高兴见证了大赛和选手们的成长。主办方将大赛的宗旨贯彻了下来,可以看到这项赛事与产业的结合度越来越紧密,也正因为如此,选手们才会通过大赛得到锻炼,他们的表现手法越来越成熟,创意的时尚度也在提升,这是此次参评下来给我的最大感受。
往届大赛中,职业设计师和学生的作品有比较明显的差距,虽然目前这个差距仍然存在,但从这届送评的作品来看,学生们的设计开始逐渐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不再一味地抄袭国际大牌的最新发布,照搬某款廓型或是某类元素,对自己的创意想法越来越有自信了,特别是在一些运用中国元素的作品中,选手们跳出了原来的惯有思维,创意手法越来越老道。
在评审的过程中,我们会考虑作品最终成衣的效果,画得好不好不是唯一标准,结合款式图和面料小样,依靠多年的评选经验,我们会发现选手们的创意闪光点。
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大多数学设计的学生动手能力都比较弱,也习惯于将作品拿去让别人做成成衣。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现在越来越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发现动手能力的提升确实为学生的设计打开了思路。我想,这不仅仅是对他们参赛获奖,更是为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上一页[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