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海关公布的数据,1-7月中国鞋类出口总额达256.9亿美元,同比增长9.4%;玩具出口金额为56.04亿美元,同比增长6.82%;家具出口金额为271.77亿美元,同比增长28.1%;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总额829.3亿美元,同比下降0.2%。
前述商会人士说,虽然很多类别的商品出口额仍然维持个位数增长,但出口数量已经出现下降,近两三个月形势恶化更为明显。
广东一国资背景的大型玩具出口商介绍,今年以来,公司的订单缩减幅度已经达到20%左右,而横向比较下来,这一状况在行业内还不算是糟糕的。
全球玩具巨头美泰集团在华的主要供货商此前曾告诉本报记者,美泰今年给该公司的订单较往年削减了约一半,不仅如此,该出口商过往的稳定客户今年也流失了接近一半。测算下来,该公司整体订单的下降已经超过50%。
这家出口商介绍,不得已的状况下,只能选择裁员,比如一家原有6000人的工厂当下仅余下2000人。而这一裁员正是发生在传统的生产和出口旺季。
纺织服装、制鞋、玩具、箱包以及家具是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典型代表,以纺织服装为例,从上游棉花种植到下游加工制造整个产业链条上吸纳的就业就达到1亿人。
事实上,就在7月贸易数据出台前夕,就曾有媒体报道说沿海再度出现民工返乡潮,虽然官方媒体随后通过几个劳动力输出大省的数据称此次称不上是返乡潮,因为返乡农民工的规模要远远小于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
竞争力困惑
中国上一次大幅调整出口退税率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决策层大范围且大幅度上调了包括机电、纺织服装在内的多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
此次出口退税率上调的建议能否被决策层采纳,变数之一在于当前的财政状况。制造业以及房地产市场的整体低迷,使得各地财政普遍减收,财税系统称,当前的增值税税率为17%,但实际征收下来仅有12%-13%,而当前的出口退税率平均水平也就如此,退税再上调存在难度。
分析师说,静态测算下来,纺织服装行业的退税率如果从16%上调至全额退税的17%,将增加行业利润100多亿元人民币,对缓解行业低迷的处境有一定帮助,但实际意义仍然有限。
前述大型玩具出口商也认为,此次退税调整如果成行,象征意义更重于实际效果。他说,当前国内企业最大的困难在于各项成本重压之下,竞争力已经渐弱;而外部市场需求又极为疲软,“我个人认为,减税减负的效果会更好。”
商务部研究院院长霍建国说,出口退税的调整能够略微缓解出口企业当前压力,但是难以解决实际问题。他说,当前中国出口企业负担重,包括原材料成本、税负以及投资信贷环境糟糕等多重因素,“政府应该考虑有针对性地,从更大视野来考虑缓解企业压力,不仅仅只是在枝节上做修补。”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