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对话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中国民企要进入世界500强要“点爆式突破”

来源:中国轻纺原料网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10日

九十年代初(1992年)我们抓住了“南巡讲话”的机遇。1991年完成了一亿的年销售,但在感觉到喜悦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弊端。企业在发展初期没有实力但很灵活,等到大了开始有决策迟缓、贯彻太慢的弊端。于是1992年借南巡讲话的机遇,在组织关系上我们创办了母子公司制。把大厂划分开,小的公司方面发挥灵活优势对市场,大的集团方面发挥规模优势对外。1993年红豆实现了产权上的股份制,并建立负责人效益考核责任制。比较形象地说,这一系列过程后,“萝卜头变成了大蒜头”,企业发展不是大而空,而是每一瓤都有个新东西。
  然后我们抓住了2000年资本市场开放的机遇,在2001年1月8号实现了上市。经历了高潮低潮,对企业发展是有好处的。2007年国家鼓励走出去,我们投资了柬埔寨创办了占地11.13平方公里的经济合作开发区。新世纪我们又抓住了科学发展观的政策,在生态产业的领域发展了“红豆杉”。
  《21世纪》:最困难的时候是什么?
  周海江:是1998年和1999年两年。那时外有东南亚金融危机,当地又发生了“邓斌集资案”, 很多银行开始回笼资金,无锡的很多企业就这个时候倒下去了。那轮中很多企业通过主动或被动破产来讨债,但红豆没有一分钱的欠息。
  1998年我父亲参加全国人大会议,身上带了一份清单,他一边开着会一边看哪些钱又到期要还账。当时压力非常大,我们采取的办法是“瘦身”,应收款要立即回,原来利润高些我们可以赊账,现在利润薄一些但要求现款提货,同时清了库存。“瘦身”策略也沿用到了现在。
  《21世纪》:1993年你提出实施股份制改造,使红豆成为无锡所有乡镇企业中第一个实行股份制的公司,当时的改革过程中遇到哪些阻碍,是如何克服的?
  周海江:红豆的股份制改革是一件很大的事情。
  1992年我去到宁波同行的一个企业,他告诉我说正在忙着改制,浙江的这些企业这方面走得前一些,但江苏这边产生了企业家和官员的博弈。企业家希望改制,但政府官员觉得在面上大家要说得过去。于是江苏很多乡镇企业开始等待,在等待的过程中出现了资本的转移,很多人在家里再办一个或者多个同样的厂,一批乡镇企业就这样慢慢死掉。
  我们没有纠结于资产,也没有停止改革,我们在1993年提出“所有的资产通通归政府”。但是我们的干部搞“增量扩股”,原来资产是一个亿,而增大的部分都是红豆的干部出。好处就是没有矛盾,人与人、企业与政府都理顺了,并且赢得了时间,避免了一家两制,也没有破坏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现代化大生产。红豆现在有800个股东,每到年底可以扩股可以入股。
  红豆的股份制改革,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中华文化是中庸、渐变,而不是突变。
  《21世纪》:一路走来都成功的原因,你认为最主要归结于什么?
  周海江:我认为党的方针政策是民营企业最大的机遇。我们走大道,不要走小道。
  民营企业要处理好“官商关系”,不是与官的关系,而是与政府的关系。良好的政企关系就是企业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去做了,才是好的关系,这绝不是私下的关系。每一轮我们都抓住了发展机遇。
  

<<上一页[1][2][3][4]下一页>>
阅读数量(812)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