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红领集团就开始寻求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向量身订制的业务转型。红领集团副总裁李金柱表示,过去,红领一直在这条路上不断地探索,在这种探索中,企业发展得也越来越好,经过多年积累,现在的红领,已经有实力向量身订制领域全球第一的企业发起冲击。“现在全球任何地方的客户,只要登录红领在线下单系统,只需7天的时间,一件量身订制的衣服就会送到客户的手中。而在全球量身订制做得最好的意大利,其交货则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李金柱这样说道。
青岛雪达集团有限公司也是从多年前就开始选择了一条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其通过将多种纤维的组合,掺杂到服装中,使服装穿起来具有功能性。据雪达集团总工程师王显旗介绍,以夏天服装为例,企业生产的衣服都能具有抗菌消臭、快速排汗等功能,这都是通过多种纤维的组合来实现的,目前企业每个月都能够研发30多种新型的纤维,以适合不同市场、不同客户的需求。
雪达与红领的发展道路虽然不同,但企业家的这种经营意识却是有着惊人的相似,虽然多年前的市场形势偏好,但企业家居安思危,当时已经在寻找一种属于企业独有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也被称为技术转型。在不知不觉中,这种技术转型把传统的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变成了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资金与意识成转型原动力
现在看来,早一步转型的企业普遍具有较为强大的抗击市场冲击力。当很多企业在喊着“危机来了”的时候,当很多企业的订单在大幅减少的时候,这些转型了的企业却依然能够“笑傲江湖”。
相比之下,对于一没资金二没技术的小企业来说,目前的生存就显得要困难得多,转型更像是天上的“浮云”,向往但难以实现。上半年记者曾经采访过即墨的一家小服装出口企业主宋先生,在谈到企业转型的时候,他说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办,最后他用了一句“混吃等死”来形容自己现在的心情再贴切不过。
虽然这是一句气话,但很显然,转型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企业一相情愿的事情,而是要依靠实力去实现。雪达每年都会投巨资进行转型升级。去年,雪达就投资新建了两个新型车间,分别为1万平方米和1.2万平方米,还投资近3000万元购买设备,其裁剪全部实现机械化生产,按王显旗的说法,一台机器比20个工人的效率都高。今年上半年,雪达再次投资2500多万元,从日本购进了30多台设备,通过高端的设备来提高生产效率、节省人力成本。而走在全球量身订制前沿的红领,其在信息化的资金投入量每年也是巨大的。据李金柱介绍,其信息化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拼接而成,而要支持如此庞大的系统,除大量的资金外,还要有强大的技术团队来支撑。
被迫转型求生存
近4年里,纺织服装出口经历了两大波折,一是从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5月份,当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整个出口量大幅下滑;二是从2011年下半年一直持续到现在的这场危机,其严峻程度一点不逊色于上一次危机。
李金柱认为,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国内企业经营意识的问题,整个行业都在做代工,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市场,同质化竞争太过激烈,服装行业本身的门槛就低,买几台缝纫机就能办个小加工作坊,做得人多了,就开始拼价格,拼到最后,大家都没有钱可以赚。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