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阿仕顿,不得不说他的“SPA模式”。从生产到零售,都是公司统一控制,没有中间环节,有效地将成本控制到最低。由于近距离接触消费者,能快速了解市场需求,从而拓出了一个强大的商业平台。
像阿仕顿这样注重市场创新变革的还有海澜集团。年营业收入90亿元的男装品牌海澜之家,不投资门店,不支付员工的工资,不生产服装,只注重研发设计和产品标准,从传统的生产制造型企业向品牌运营商转身,成为全国较大的服装连锁企业。
除企业外,各服装基地也各出奇招,打破原来行业的局限,用创意园的平台拯救传统纺织业。
首当其冲的就是“慢城”高淳,他们看好“品牌价值”这块蛋糕,推动原有的160多家服装代加工厂,从被动的传统加工获利模式向自创品牌方向转型,并面向全球引进孵化1000个服装品牌创业者和服装设计师,形成品牌注册在高淳、运作在各地的模式,争取在2015年打造200个服装品牌、30个知名品牌。同时,通过品牌与创意虚拟聚集区的建设,为服装企业搭建了转型升级平台,为高淳的服装产业树立了一个整体的品牌形象。
如果说高淳的idea可行,那常熟虞山在1.8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展开的“2.5”纺织创意的想法也很完美。虞山将交通便捷的工业园打造成纺织产业的创意集聚区,并提出了一个“2.5产业”的构想,将介于二产和三产之间,不在园内制造、流通,却有着大量创意的研发企业和掌握终端销售的企业引进来,并提供金融、贸易、物流等完善的配套功能,在园区内实现研发型企业与营销型企业的有效结合,以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