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工商部门以及消费者强硬的态度,这家外国品牌服装企业终于放低了态度。在调解过程中,这家公司明确说这款衣服刚好是在自己工厂检测的,并且承认其没有通过国内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测。他们后来让售后服务人员联系何女士,表示将无条件全额退换货。同时何女士可在店内免费任选同额货品一件,作为该品牌服装向顾客致歉的礼物。目前何女士已经接受处理意见。值得注意的是,这家外国名牌服装企业从头到尾一直都没有明确承认自己的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更没有因此向消费者致歉。
据了解,何女士遇到的这家所谓外国名牌服装,早就因为其产品存在质量问题被全国各地消费者投诉过多次。并且,历年来在国家质监总局,北京、广州等质量监督部门公布的多次抽检不合格服装名单中,该品牌都榜上有名。
实际上,外国名牌服装质检不合格的事件出现之后,许多被检出问题的品牌都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态度。因此外国名牌服装“质量门”事件没有太大的扩散,甚至于包括这些品牌在国内其他城市专卖店的工作人员在内,许多人也压根不知道有这回事。
正版仿版,安能辨我是雄雌
2010年,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十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进口婴幼儿服装和内衣实施了专项抽查,结果显示,一些洋品牌的不合格率竟超过50%。在公布的不合格洋品牌中,从意大利进口的GAGI牌内衣、从韩国进口的普丽蜜儿牌帽子和百富牌男棉针织内衣、从葡萄牙进口的ZARA牌汗衫、从法国进口的catimini牌连体服、从日本进口的雅格狮丹/AQUASCUTUM牌黑色汗衣、从埃及进口的BOSS牌内裤等都赫然在列。
在发现洋名牌服装一次又一次被检测出质量问题之后,就不能不让我们深思这些所谓的名牌服装是否还是高品质的代名词?外国名牌服装是否还是我们“中国制造”学习的榜样?这些价格不菲,在中国市场上赚了个盆满钵满的洋名牌服装产品背后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猫腻?
苟强是一名多年在沿海一代从事名牌服装贸易、销售的业内资深人士。说到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名牌服装“质量门”事件,他不但一点也不觉得奇怪,反而是如同打开了的话匣子。谈起他所知道的国内市场上名牌服装的内幕颇有点津津乐道的味道。
2010年末,苟强来到西部某省会城市在一家商场内开起了一家品牌服装专卖店。经营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专卖店的销量、利润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好。任凭自己使出了各种各样的促销手段,从“买一送一”到“限时折扣”甚至是降价销售都没有能把销量提升上去。不过,这样搞过几次之后他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西部城市经济比较落后,高档的名牌服装市场只有那么大,自己专卖店的销量并不会受到价格高低方面的太多影响。借用一句电影台词来说就是,愿意花3000元买一条内裤的顾客绝不会在乎多花2、3000元买一件T恤。
于是,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苟强就成天的思考着怎样才能提供单件服装的利润。后来,在与同行的接触中他渐渐发现了一个“发财”的门道。2011年2月,苟强通过正规渠道新购进了一批春季的名牌服装。这其中有一款男士夹克卖得十分火爆,没到一个礼拜便消散一空。随后,苟强拿着一件这款夹克的样衣找到自己熟识的服装加工厂,要求其帮自己仿制一批这样的衣服。
服装加工厂对于找上门的客户自然是惟命是从,当天就安排了工人进行生产。仿制名牌服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按一般服装加工过程进行的。先买来与正版相似的布料,再打样加工。同时,把商标样板打好,商标做出,吊牌也照此处理。最后,交给客户上架出售。
苟强很快就把这批仿制的名牌服装放到了自己的专卖店里进行销售。实际上,他一点都不担心这种假冒伪劣的行为会被监管部门发现,更加不担心普通的消费者能识破。第一个原因是他早就准备好了从正规渠道购进的所谓正版名牌服装以应付监管部门的检查。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他精心策划的这种仿制更其他的“假冒伪劣”服装还略有不同。苟强选用的面料与正版的相差不大,面料上的差异若不是专业人士是察觉不出来的。而款式又是比照着正版做出来的,可以说是微妙微翘,消费者基本上分辨不出来。惟一有可能出现的就是布料的褪色问题。
据了解,类似苟强这样的违法行为在名牌服装行业并非个案,而是逐渐形成了行业内的一种类似“潜规则”的惯例。这部分商贩,每次购进一批正版的名牌服装之后,试销一段时间,选择当中的基本款式不大会过时、样式简洁、销量相对较大的服装进行仿制。刚开始的时候他们还是小打小闹,但后来随着时间长了对程序越发的熟练,越发的利欲熏心。他们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有的经销商便大量进仿版货,一件标价七八百元的衣服,成本可能七八十元而已。而为了通过各种检查,经销商手中会有少量从正规渠道进的货,这样可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以及识货的行家。
苟强就是依靠使用玩这样正版、仿版的游戏,生意越做越红火,在较短的时间内赚到了大笔的不义之财。然而,中国有句古话叫多行不义必自毙。苟强的火爆生意很快便引起了行业内竞争对手的羡慕、嫉妒。2011年6月,数封匿名的举报信出现在了相关各监管部门的办公桌上。
此时恰逢全国公安、工商、卫生、质检等多部门联合开展的“为国打假、为民打假”决战“亮剑”行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这些举报信很快便引起了各部门的重视,苟强和他的名牌服装专卖店也因此进入了监管部门的视线。经过缜密的调查取证之后,相关各部门采取了联合行动,一举查封了苟强的专卖店并且查扣了市值10余万元的涉嫌假冒伪劣名牌服装。
2011年11月7日,上午10时许,两辆南宁“亮剑”联合行动队销毁假冒伪劣物质专用车,满载假冒名牌服装从市工商局出发,驶向郊区某固体废物综合处置有限公司。苟强被查扣的服装产品经过专业机构检测鉴定后被确定为假冒伪劣名牌服装,于是被决定予以焚烧销毁处理。同时,制假者苟强本人也受到了有关部门的严厉制裁。
老话说“堡垒总是从内部被攻破的”。通过苟强的案子我们不难发现,无论造假者多么的狡猾,手段多么的隐蔽最终都难逃法律的制裁。目前,我国假冒伪劣产品案件日趋复杂化,呈现出地方保护、造假手段高科技化等特点。一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贪赃枉法,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成为质量违法事件的保护伞。
但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当有些人自甘堕落为了金钱沦为造假者的帮凶、保护伞时,还侥幸的以为提前订立的“攻守同盟”会牢不可破。但实际证明只要造假者落网,早就如同丧家之犬为了获得宽大处理往往主动交代出自己知道的一切“秘密”。原云南大理州宾川县工商局正副局长充当不法企业“保护伞”,大肆收受贿赂,包庇不法企业制假贩假最终双双被判刑就是典型的例子。“手莫伸,伸手必被捉”这才是恒古不变的真理。
贪贵求洋,名牌服装很“傲慢”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