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比利时。“今天提到比利时的时装,人们会联想到大胆、结构主义、前卫和创新,这些印象源自比利时 90年代两三代设计师的努力。”据梁文道介绍,比利时原本是一个没有太明显服装传统的国度,但凭借这些设计师的大胆尝试,破除了传统,打造出了一个比利时服装王国的专属形象。此外,美国的服装也在有意的塑造一种叫做“美国风格”的形象,不管是美式的贵族,还是平民,这种风格所承载的精神都存在,这也是设计的动力和依托。对于品牌的穿着者而言,随着时代的进步,在遮体等服装的基本功能之外,寻求的往往是一种由表及里的更高级的内在精神共振。并且,在应对整个服装产业普遍面临的同质化危机方面,由内而外的精神设计也是最不易被模仿抄袭的。
中国服装产业的文化精神缺失
你可以说这件衣服是日本风格的,那件衣服体现了美国精神,然而,当今中国的服装仍未具备一眼便能被识别出的中国精神,在梁文道看来,这也是中国服装行业迟迟未能驰骋世界舞台的症结之一。
“提到中国形象,你能想到什么?长城、熊猫,还是功夫?中国的文化价值是什么?就好比我们常说很多好莱坞大片拍出了美国价值,我们当然也希望中国大片要有中国精神的东西在,但这种精神是什么,国人似乎也很迷茫,我们好像失去了这种东西。”梁文道认为,今天的中国服装产业需要不断自问“我们到底是谁?”其承担的使命不应是仅仅内向地闷头寻找服装产业自己的发展和复兴,而是应该与整个国家文化、国家品牌的建立同步起来。“中国服装行业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并不能割裂开来看。延伸到服装产业之外,目前中国太多的创意产业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
那么,今天中国如何跨领域、跨产业,摸索出一条康庄大道?以法国之外的另一个时装重镇意大利为鉴,梁文道称,意大利的时尚产业只有不到百年的时间而已,开始只停留在模仿,“米兰一开始是巴黎的跟屁虫”。而真正属于意大利的现代服装的兴起,与意大利其他领域如室内设计、家具精品设计等创意产业的崛起是同步的。在日本也可以看到,很多做时装的人,同样深谙建筑、平面设计、电影、文学等。纵观当今在业界取得话语权的经典服装品牌的成功经历,无一不在说明,在向服装强国迈进的路上,附着在肉眼范围之外的内在精神坚持才是一个成熟的服装品牌真正得以实现经久不衰的王道。中国服装如要打造一个在国际上站得住脚的品牌,关键在于有无鲜明的中国精神的融入,应使中国深厚的文化积淀在推动服装产业的前行上发挥应有的效能。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