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额难解企业之渴
但并非所有企业都能用上进口棉。上海中期期货分析师韦巍对本报记者指出,我国棉花进口实行的是配额制,今年棉花进口配额为150万吨。配额大体上按照纺织企业规模来分配,一般国有企业容易分到。对于不容易拿到配额的小企业,若要获得棉花进口配额,一吨配额要额外支付3000~4000元。正因如此,配额被指已沦为寻租工具。
实际上,区区配额对于每年1000万吨的棉花消费量来说也无异于杯水车薪。
期货分析师梁杰指出,大量进口棉花的后果是,目前在一些港口进口棉花库存堆积,“甚至堆到了仓库外面”。然而,另一面却是用不上合适价格棉花的企业,配额成为行业迈不过去的坎。
“发放不发放进口配额,这是个令国家头痛的问题。”广发期货分析师陈贝尔说,发放配额,低价外棉大量进口将使中国出钱出力成为全球棉农的救世主,这笔生意怎么算都是吃亏的;不发配额,企业使用高成本棉花,面对人工成本更低的主要竞争对手如东南亚等国同样吃亏。一边是棉农,一边是纺织企业,有关部门可谓左右为难。
发改委已叫停今年配额
不过,近日国家发改委经贸司负责人张显斌表示,内外棉价差对纺织行业影响有限。随着今年新棉大量上市,国家投放储备已没有必要,进口棉今年后期不再发配额,明年等供求形势明朗再确定,价格平稳运行仍将是今后棉花市场主基调。
张显斌强调,纺织行业只有通过结构调整等方式才能真正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新年度国家政策的导向已经明确,临时收储政策将坚定不移执行。当前最重要任务是切实落实好临时收储政策,保护棉农利益,保持棉花市场平稳运行,配额问题今年暂时不研究。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