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虽然改革开放使服装消费阶层不断扩大,但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服装行业销售同比下降了20%,以外贸为主的下降了40%。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统计,2011年8月份,中国服装零售同比开始下滑,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各类服装零售同比下降1.98%,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没有过的。
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服装多数呈现同比负增长,包括男衬衫、T恤、皮革服装、裤子、针织内衣、羊绒及羊毛衫等,一向销售稳定的女装零售量,同比也出现下降。许多品牌虽然表面上收入在涨,但零售价格上涨的幅度根本赶不上成本上涨的幅度。
于是,销售量愈增长利润愈萎缩。对此,著名经济学家朗咸平教授指出:“这就是滞涨”! 滞涨的可怕在于:“表面在涨实际在降,表面上虽然不再是高增长但仍略有上涨,而实际上却是正在衰退”!
现在,中国服装的营销正处在艰难的经济环境中:⑴.通胀高企不下,制造成本迅速上涨,产业升级变得遥不可及;⑵.民间信贷受阻,中小企业贷款艰难;⑶.民企负税重,租金高,实体店大批消亡,洋品牌占领市场。
纵观国内外经济大环境,我认为,现在已到了将中国服装品牌战略从“拉动内需,走向世界”调整为“扩大内需,走国际化道路”的时候了!
二.扩大内需,走国际化道路
1. “扩大内需”的核心是“满足差异化需求”
中国服装品牌的“扩大内需”,就是提高品牌满足差异化需求的能力。
什么是“内需”?对中国服装而言,“内需”就是公民的需求、国家的需要。这是政府的一项重要政务。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中国有十三亿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人的穿衣问题只能由我们自己来解决。”
现在的问题是:“扩大内需”,到底“扩大”什么?我认为,现在所说的“扩大内需”,就是满足国内消费者对衣着差异化的需求。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服装在满足需求上,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数量阶段”、1986年开始的“品种阶段”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质量阶段”而进入了延续至今的“品牌时代”。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地服装品牌还利用服装的“以人为本”、“流行规律”、“时尚效应”和“价值规律”,策划了各种营销方式,既满足了消费者,又培育了企业,拓展了市场。
但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当数量、品种、质量等诉求已经成为基本需要,流行趋势信息和穿衣指数的提示像天气预报一样定期发布,成为生活常规事之后,市场就激起了穿衣“个性化”的浪花,行业里则以 “定制营销”对应。但是,这样的“定制营销”由于没有规范,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今天国内社会的衣着已经进入了“差异化需求”时代。什么是“差异化需求”?就是相差甚远但又没有激化的需求矛盾,是比前面所说的“个性化”更高、更细化、更多软性指标的高层次诉求。
前面说的穿衣的“个性化”可以多人追求某种个性,例如职业装等,而“差异化”绝对是个体差异,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指导下的物化产品。近年兴起的“高级定制营销”,大致一看,有希望进入这个层次,但要做好做精,那也不是叫做“高级定制营销”就可以的。
因为要满足真正的“差异化需求”,不仅需要对“差异化”有独到理解,还需要服装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优化组合,协同努力,加上许多条件的限定,还需要走很长的路程。事实上,据我所知,岭南地区和广州市不少著名设计师和服装品牌已经开始做这样的尝试了。可以预言:在岭南地区和广州市,在我们中国这样一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如果“差异化需求”蔚然成风而且解决得好,那么我们服装品牌营销的上升空间将无可限量。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