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走国际化道路”,核心是“创建国际畅销品牌”
中国服装走国际化道路,创建国际畅销品牌的原因是:第一,从长期看,从战略方向上看,这是中国服装品牌的社会责任。服装不仅是生活用品,是商品,更是一种文化体现。第二,“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国际社会,中国服装的责任是要确保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促进文化共存,参与共建和谐世界。第三,中国是WTO成员国,应当积极参加有关的国际商贸活动,并且当然要利用国际畅销品牌赢得市场,取得合理的经济效益。
同时,过去说的“走向世界”和今天说的“走国际化道路”,更是一种升级。区别在于: 过去我们说的“走向世界”,是“让世界了解中国”,那时说的“中国”,应该是指“传统的中华民族形象”。今天我们说的“走国际化道路”所说的“中国”,是 “一个具有国际品位的中国”,“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这样的“中国服装”,既是中国的,也是国际喜爱的,这样才称得上 “国际化”。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走国际化道路—创建国际畅销品牌”,还需要通过竞争来实现。
中国人的竞争意识原本并不强。但是,只要明确竞争目标,就有了必胜的信念。譬如体育竞技:考古证明,中国的体育自古属于自娱自乐或用于防身。直到有人污蔑说中国人是“东亚病夫”,这才坐不住了。1984年起,中国正式组团参加奥运会,受到奥林匹克精神和国际竞争意识的强烈感染,于是摘金捧银,刷新纪录,成为体育大国。
又譬如服装营销:实践证明,西方商人的竞争意识就比我们强。记得中国宣布实行改革开放不到三个月,第一个来到中国的就是法国的皮尔·卡丹。
当时的北京人的衣着还是一片“蓝色海洋”, 皮尔·卡丹品牌在国际上也做得并不看好,我们初看他的时装也是格格不入,而他凭着设计师兼商人的敏锐,认定中国这个“不穿时装的地方可能是最好的时装市场。”他聘请中国人做助理,积极向中国政府提出申请,经过三个回合的反复,最后才被允许带作品来华,让“中国负责外贸的官员和技术人员做内部观摩”。
他带来了8位法国女模特儿和4位日本女模特儿表演法国时装。当时我们还没有欣赏外国时装的经验,也想不明白他为什么要找日本女人来演法国时装。隔了好久我们才领悟:他用日本女模特儿是为了拉近中国人与法国时装的距离,他希望中国人买他的法国时装。
可见皮尔·卡丹想打进中国市场,不仅是与其他国际服装品牌竞争,而且也是和中国本土的服装产品竞争。经过努力,有一些中国工厂在他的旗下为他加工成衣,他的营销业绩也在中国市场业名列前矛。现在皮尔·卡丹品牌已不仅在服装方面,而且在多种生活用品甚至建材领域都有了可观的“领地”。
像皮尔·卡丹那样进入中国市场的许多洋品牌,几十年来已经“遍地开花”。他们敏锐的竞争意识、高度的危机意识和永远领跑市场的营销策略,给中国服装品牌营销提供了直接的范例,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迅速跟进的中国服装品牌,通过竞争的锤炼成长起来。而那些只靠接定单、为洋品牌做加工的服装厂,虽然比自己做品牌简单得多,却不仅一直处于低收入状态,而且要应付各种不断升高的门槛。一旦定单缩水,企业就陷入危机,让我们终于领悟创建自主品牌、国际畅销品牌、世界名牌的必要,也让我们痛感过去丧失了许多宝贵时间。
<<上一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