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纺织科技 >正文

高分子化合物纺织人造血管的研究与发展

来源:全球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7日

2.2我国人造血管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对人造血管的研制和开发所取得的成效和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造血管的生物力学性能表征。在我国,虽然上世纪60年代就自行开发了第一代的真丝人造血管,但目前市场仍以进口人造血管为主。影响产品开发的因素固然是很多方面的,但对人造血管的生物力学基本性能研究严重匮乏是主要原因之一。(2)开发了系列经编人造血管,并且从人造血管的整体层面和单纤维层面的纺织结构和力学性能,对人造血管的管壁结构和性能的变化进行了研究。(3)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医学模式的转变,外科治疗原则的总体趋势也开始想微创简捷的方向发展。针对动脉扩张性疾病,国内出现了微创的血管腔内疗法,其原理是通过血管内植入金属支架,人造血管复合体移植物,从而将病变段血管隔绝于正常循环血流之外。该疗法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小,具有简捷微创、疗效确实的优点。

3人造血管研制及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制约我国人造血管研制的主要因素

据调查,现在我国各大医院的临床手术中,所采用的人造血管多为进口。基于这种情况,分析限制我国人造血管研发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6]。一是我国高分子材料发展的限制,如用于小直径人造血管开发的聚氨酯类产品,用于血管组织工程基布的具有良好生物性能的可降解材料的发展都不尽人意。二是各行业之间缺乏良好的合作,人造血管的研究开发是一个涉及材料工程、生物工程、医学和纺织工程等各个学科的交叉学科,需要各个学科专门人才突破行业间的隔阂,密切合作,共同眼界,才能取得较大进展。其三,缺乏对人造血管生物力学性能表征的研究,在研究开发过程中没有合适的测试手段对产品的质量进行体外检测和评价,只通过短期的动物实验进行研究。

3.2人造血管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纺织人造血管由于加工和后整理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血管质量问题主要表现有:渗血严重、抗脱散性能差、自我支持结构不良、易塌陷、纵向和径向的顺应性差等。最大孔径与抗渗透性是实现手术中不渗血和手术后细胞生长的基本要素。织物的渗透性和织物的密度,组织结构以及所用纱线的结构都有很大的关系。目前国内制造的人造血管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是织物的抗渗透能力还比较差。虽然通过种种方法以后,织物的厚度有的可以达到要求,但渗透性依然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面。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国内外人造血管研究的差距和限制我国人造血管发展的制约条件,加大我国产品开发的力度,尽早实现系列产品的国产化。

4人造血管今后研究的重点

4.1解决小口径人造血管通畅率的技术

理想的人造血管应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抗血栓性、物理稳定性、抗感染性和便于外科医生使用。小口径人造血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造血管完全没有抗血栓性,血液流经内腔时,由于血流量小,流速慢,在人造血管腔面易形成附壁血栓,随之血凝亢进,血流更缓慢,血栓层增厚,最终导致人造血管闭塞。晚期平滑肌的过渡增生使内膜增厚,小口径血管腔变得更窄,也是造成血管重建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

4.2改进生物材料表面与血液的相容性

增加聚合物表面亲水性,可降低聚合物与血液成分的相互作用。聚合物表面亲水性提高,可使其界面自由能降低,血浆蛋白量少且易分解,从而阻止血栓形成。聚合物表面的亲水性可通过多种方法得以提高,其中在表面接枝聚环氧乙烷侧链已证明是一种有广泛前途的方法。

4.3材料表面引入生物活性物质

在外源性材料表面固化某些干扰血液与材料表面相互作用的物质,可改善其与血液的相容性。虽然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已被应用,但大多数工作集中在抗凝剂肝素的固化方法。

4.4人造血管材料的表面伪饰

由于血液与正常血管腔面不发生相互作用,血管内皮细胞被认为是一种完美的血液相容性表面。因此,许多学者尝试在外源材料,尤其是人造血管表面覆盖内皮细胞以及改善其与血液的相容性。虽然用生物材料表面伪饰是改善血液相容性的一种巧妙和有效手段,但这种表搜面的稳定性还存在着问题。实验证明利用促进内皮细胞粘附的物质如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或抗内皮细胞抗体是一种有效使内皮细胞核人工合成材料稳定结合的途径。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604)
分享到:
 更多关于 纺织科技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