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工控专区 >正文

富士康酝酿30万机器人计划 2014年或成拐点

来源:中华工控网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7日

与人相比,机器人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不需要伙食、住宿,也不会面临难以管理的社会问题。富士康希望以此来缓解它面临的困扰。

30万台机器人计划进展不顺

“富士康的机器人产线非常神秘,从来不让我们供应商进去看。”一家和富士康在机器人业务上展开合作的台湾公司人士告诉记者,在深圳和山西晋城等地,富士康正在大面积组装机器人产线。

这位人士认为,富士康的机器人产品在行业里面已经相当领先,目前富士康的主要对手比亚迪、上海ABB的机器人工艺水平和富士康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除了富士康,其它台资电子代工厂目前在推动机器人取代人工产线一事上动作迟缓,上述台资公司人士指出,这是因为其它代工厂目前在机器人的生产技术上落后于富士康,而富士康的机器人又主要供给自己,不会卖给其它代工对手,因此短期内,其它电子代工厂仍然会严重依赖手工作业。

不过迄今为止,富士康推进机器人的进展并不像之前郭台铭预计的那样顺利,上述人士透露,现在富士康上马的机器人数量不到郭台铭当时说的30万台的二十分之一。

目前富士康的机器人已经用在了苹果的iPhone和iPad的生产上,“主要是在一些简单、重复、枯燥的工艺上,如粉刷、检测、焊接。”上述人士指出。

此前,富士康在山西晋城研发的机器人已经下线,预计2016年建成“世界最大智能化机器人生产基地”。

“拐点在2014年”

不过,机器人要完全取代人工,目前在技术上还很难做到。一般自动化仍就是以运送、抓取或筛选等较粗略、重工性的工作为主,自动化在大量、同质性产品生产上会具有较大优势。但是有较多精细流程或定制化生产的地方,使用机器人自动产线则不具有经济效益。在精细项目的组装或较为复杂的测试上,仍是需要凭借人工进行。

从经济效益上来计算,目前使用机器人的成本仍然超过人工。左鹏飞举例说,一台机器人的设备摊销、维护成本一年至少要十几万。富士康的机器人也还不是那么高端智能,短期实现高效率比较困难,相比之下,中国制造业工人的实力仍不容低估,“之前我看到的许多工段环节,人工产出都是以秒计算的。”左鹏飞说。

上海一家拥有自有工厂的手机公司的副总裁向记者表示,在手机行业,机器人只适合于那些单个品类产能较大、出货周期长的公司,因此大部分手机公司都会选择用人工为主,相比之下,富士康的大客户苹果的产品通常一年才更换一次主力型号,且单个产品iPhone、iPad的出货量超大,因此比较适合率先采用机器人产线。业内分析人士预计,考虑到中国工人成本的持续上涨,几年之后机器人生产线的优势就将体现出来。

据记者了解,目前在富士康太原工厂,刚刚进厂的工人底薪在1800元左右,如果算上加班费,每个月通常都能拿到近3000元,按照两班制,一年13个月一个工人的人工成本大约8万元。

根据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精密(2317.TW)的财报,该公司2011年毛利率在7.7%,比2010年的8.14%进一步下降。随着用工成本的持续上升,电子代工业的毛利已经非常低,到了“锱铢必较”的地步。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成熟,预计在2014年前后机器人的成本可以低过人工。”左鹏飞认为,如果富士康能拿到政府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补贴,则这一进程还可能会加快。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538)
分享到:
 更多关于 工控专区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