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产品创新外,还有营销模式的创新。“海澜之家在全国拥有2400家门店,员工超过4万人,年营业收入90亿元。但是没有一家店是海澜集团投资的,没有一名员工的工资是海澜集团支付的,没有一件衣服是海澜集团生产的。”海澜集团副总经理江南介绍,海澜营销成功的秘诀在于牢牢掌握“微笑曲线”的最高端——研发设计和产品标准,从传统的生产制造型企业向品牌运营商转身,从而成为全国最大的服装连锁企业。
种种压力之下,创新的确不易,“创新找死,不创新等死”的观念至今在一部分企业中仍有市场。对此,业内人士分析,纺织服装业的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作为沿海发达地区的无锡,如果不能发挥技术、管理、产品等方面的优势,就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因此,一批技术力量薄弱、产品档次较低的“弱创新”型企业将会被淘汰,而与之相对应的“强创新”型企业将会乘势崛起,成为新时代无锡纺织服装业的领跑者。
最不能丢的是品牌,最需要的是发展环境
品牌,是服装业的命脉所在。同样的面料和款式,挂上不同的标签,价格就可能有天壤之别。
吴志清介绍,现在无锡纺织业已拥有一个世界名牌“阳光”,还有“红豆”等17个中国名牌,如何充分发挥现有品牌优势,并创造更多响亮的无锡品牌,成为摆在面前的重要课题。
“阳光”的亮牌之路仍在继续:目前,阳光集团正在恢复海外营销网络,通过收购品牌、自主经营等多种形式开拓国际市场,同时把部分劳动密集型工序转移到国外,实现转型与转移同步提升。江阴云蝠集团将自己的羊毛衫名牌拿到美国去注册,并收购了美国本土不同档次的五个羊毛衫品牌,在美国建立了销售网络和设计中心,小批量、个性化的高档时尚羊毛衫直接在当地生产,今年以来接单量不降反升,利润增长10%以上。
大企业“扬名立万”,还有很多中小企业咋办?江苏国际服装节上,阿仕顿服饰董事长龚政的一番话对我市服装行业或许有所启发:所有企业都要转型升级,但不意味着都要自创品牌、都“带头”,很多中小企业要在产业链分工中寻找新机遇。目前,阿仕顿的协作工厂近200家,超过30%的企业在品牌运营商的整合带动下实现了“二次发展”。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纺织服装业渡过难关最需要的是发展环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要抱团取暖,相互让利,利益共享,政府部门要努力营造环境、尽量减轻企业负担。眼下,很多企业准备抓住俄罗斯入世的机遇开拓当地市场,建议政府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有组织的重点开拓,为企业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