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拿什么拯救本土服装品牌迷阵“提价”?

来源:中国品牌服装网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8日

就现在来看,在转型的方向上,众多本土品牌选择了向消费金字塔的上端腾挪,而为了配合这种“乾坤大挪移”,他们的确在产品设计、渠道创新等方面消耗了不少精力。然而,这些产品设计、渠道创新的含金量,还不足以与之不断飙高的价格相匹配。

与中国本土品牌的盲目“拔高”相比,让我们来看看国际品牌如何消化高成本、实现“性价比”定位。

优衣库是近年来扩张最快的快时尚品牌之一,它此前与纤维生产厂商携手合作开发的新型面料,打造出只有206克的超轻薄羽绒服系列。这个系列羽绒背心售价只有299元,但波司登旧款的一件羽绒背心专卖店标价则要300多元。走技术路线的优衣库在痴迷于品质创新的同时,价格仅停留在中低端,通过市场扩张、薄利多销消化成本。

ZAR A走的是削减供应链成本的路线。这家排名第一的服装品牌并不拘泥于中国制造,为了减少供应链时间,它甚至在土耳其生产服装为西班牙市场供货,这种就近采购让其产品从设计到运输再到上架,只要17天,而且服装款式多、每款数量少,基本零库存。

相比较来说,中国的服装鞋企相当“偷懒”,通过提高价格其实是一条他们自以为最快消化高成本的捷径。但这条“捷径”最终的方向,却可能是万丈深渊。

目前在中国服装消费市场,金字塔最下端的,是众多的鞋服网点、外贸小店占领了主要的市场;往上,国际快时尚巨头们攻城略地之后,因款式、价格优势,在原本休闲服的领域扫荡一轮,而耐克、阿迪达斯因人民币升值后带来的降价空间,令计划走“国际化”路线的李宁等品牌的价格优势荡然无存;再往上,本土品牌的持续提价,已令他们开始与国际奢侈品大牌们推出的“轻奢侈品”系列的价格重叠,而后者雄厚的品牌优势以及本土渠道商给予的装修补贴、返扣点优惠,是本土企业望尘莫及的。不难看出,眼下的市场格局中,中国本土品牌已被天罗地网层层围困。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352)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