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阿迪达斯(Adidas)与其中国300家代工厂终止合作,正式退出中国。这家在华16年的国际体育品牌,选择在今年年底把总部迁往东南亚。这个变化其实在去年就已经出现,这从国内的16家上市棉纺织企业的业绩中即可见一斑。
根据同花顺(同花顺网络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交易所代码:300033)的统计,2011年ST德棉(深圳交易所代码:002072)、ST迈亚(深圳交易所代码:000971)、华芳纺织(上海交易所代码:600273)、风竹纺织(上海交易所代码:600493)的净利分别下滑161%、506%、311%和118%。
今年的情况则持续恶化,以凤竹纺织为例,根据其财报,公司去年全年亏损了1678万元;而今年第一季度的亏损就高达2577万元。去年底,深圳一家纺织品企业的老板把经营十年的企业关闭了,转而靠出租厂房赚钱。前者是因为“订单缩减到不足原来的1/10,而人工成本则比2年前上涨了一倍多”;而出租厂房每年可以稳赚百万元。
越来越多的以外贸为主的纺织服装企业开始转向内销市场。但转型并不容易。维泰斯是深圳家纺出口的龙头企业,当其从外贸转向内销时却发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完全不同。“用海外市场的定位开拓内需市场行不通,同样的设计如果没有品牌、没有营销模式、没有过硬的渠道也卖不上好价钱;但在国外走中高端路线,又没理由回来拼价格。”
红豆或许是一个可资借鉴的案例:从2008年开始,该公司开始打造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企业”,即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研发设计上,而把剩下的全部外包;仅2011年该公司就申请专利211个、发明专利41个。
据其提供的数据,即便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红豆仍然保持了每年两位数的增长;2011年的营业收入为351.71亿元,同比增长24.78%。“今年上半年我们的税收增长了30%。
宏基电脑等成功企业已经证明抓住微笑曲线两端,有自己的技术创新、有自己的品牌并进一步掌握定价权,才有可能有更高的利润和更持久的竞争力,”总裁周海江说,在国八条的措施之外,“培养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在市场上拥有话语权的自主品牌,是整个行业度过危机的关键。”
面对不再低廉的原材料价格、日益高涨的劳动力以及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服装企业开始面临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更为严峻的形势。
转向上游产业链创新成就中国“创造”
“劳动力数量的减少会导致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从"生产机器"迈向"创新中心"”,这是在刚刚结束的达沃斯论坛上发出的主流声音。对于服装制造业来说,逐步剥离制造环节,将资源集中投放到上游产业链,通过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是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最佳路径。
今年,内衣行业亦受到严峻经济形式的影响。作为“世界工厂”之一的东莞是中国内衣产业的大本营,上半年,东莞包括纺织服装鞋帽企业在内的规模以上工业内销产值1931.33亿元,同比增长1.2个百分点,情况并不理想。
然而,作为中国自主服装品牌产业的第一阵营,都市丽人等服企的漂亮转型受到广泛关注也成为了服装行业寻求新突破的一个亮点。从创建之初,都市丽人就充分认识到“中国创造”对于现代企业的意义,从产品开发到销售阵营全线强调“品牌生产”和“生产品牌”,强化品牌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摒弃传统的“产品生产”的经营方式。
都市丽人董事长兼总裁郑耀南介绍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公司就通过逐步剥离制造环节,将资源转向投入到总部进行产品设计、布料开发等精细化研发企业首先筹建了设计团队,组建由国内外顶级研发、设计人员携手合作的国际设计中心,整合国际流行趋势和消费者的需求开发设计、美观的贴身衣物产品,加强产品技术含量,借助品牌的力量提升都市丽人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了企业的逆势增长。
由此可见,依托于自身行业特点、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转型升级,是服装行业走向“中国创造”的首要战略。
产业链技术升级打造制造信息化典范
“我们通常说的落后产能过剩,是指技术水平低,使用人力来生产的那些产品。”著名经济学家陈乃醒指出,随着人力成本上升,此类产品的竞争力也必然下降。然而,中国企业的技术投入大多集中对产品功能性的打造上,对高科技供应链的投入力度较小。
作为产业链技术升级的典型案例,都市丽人打造的高效迅捷的IT系统及快速供应产业链帮其企业解决了人力成本的困扰。
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实现从设计、生产、物流再到销售的垂直整合。
为了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2011年5月都市丽人斥巨资从引入目前国际最先进的出库分拣机、小型分拣机、电子标签分播、RF无线终端及自动输送线等自动化物流设备,在大量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时又实现商品出库分拣自动化、操作流程标准化、物流信息即时化、物流管理科学化。
此外,2012年,都市丽人公司在天津成立了北方物流园,解决北方九省以及北京、天津两市门店的供货问题,解决北方区域的门店及时供货的效率问题。向科技要效率,向技术要效益已经成为都市丽人实现突围的必胜武器。
从国际品牌ZARA、H&M等快时尚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迅速“入侵”不难看出,为成就“中国创造”之路,中国服装企业对产业链技术升级的战略势在必行。
但服装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仍需要过程和时间,在这个过程里,基于企业自身的摸索、灵活的思维模式和创新的意识必不可少。正如业内人士所说“企业为自己寻找未来的同时,也是在为中国制造业寻找未来。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