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对于棉、毛、丝、麻等天然纤维和不可再生资源--石化产品的消耗非常巨大,而大部分纺织品在几年之后就会变成废旧纺织品被处理掉。这些废旧纺织品被焚烧或丢弃,产生的有害气体和难降解物质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随着全球变暖的呼声此起彼伏,生态友好型纺织品日益受到青睐,人们不仅把目光放在生产上,也开始慢慢转向废旧纺织品回收是否与环境相协调上来,人们使用各种手段维护赖以生存的环境。
二战后,国际回收工业方兴未艾,人们意识到,需要一个国际组织来支持回收工业的发展,为此,1948年,国际回收局BIR成立了。最初,它只是一个非赢利机构,总部设在位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主要目的是改善全球回收界的利益。随后,该组织向世界上所有回收市场、机构提供信息、合法文本和最新技术。他们将这一事务看作己任,为世界工业持续发展和经济繁荣作出了贡献。
经过多年的发展,纺织品回收不仅已成为商业化经济活动,而且属于环境亲密型生态工业,因此,它受到了最热烈的推崇。BIR机构2008年在瑞典哥本哈根大学进行研究得出结论:每使用1kg废旧纺织物,就可降低3.6kg二氧化碳排放量,节约水6000L,减少使用0.3kg化肥和0.2kg农药。纺织工业大量回收使用废旧纺织物,这一趋势与原生材料的加工生产相比,明显减少了对二氧化碳的排放。由此,BIR号召人们:不要浪费废旧纺织纤维,如今它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真正价值所在,再利用或回收废旧纺织物有利于建设我们子孙后代所需的环境。
据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每年产生的废弃纺织品总量约为2400多万吨,得以回收利用的还不到万分之三,且我国的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利用工作大都局限于一些服装企业、织物企业自己的行为,特别是江浙一带的企业。然而在近日发布的《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表示,未来5年,中国将初步建立起纺织再生纤维回收循环利用体系。到2015年,纤维加工总量可望达到5150万吨,其中15%左右为再生纤维。如此说来,加快我国废旧纺织品回收体系的建设已经迫在眉睫。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