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品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在忻城县城关镇,骑着摩托车的蒙以方来到都乐村的蚕茧收购点,车后座上的50公斤新收的茧子换来了1900元的收入,数着钱的蒙以方邀请记者到家中看看。
蒙以方住在附近的龙光村福六屯,夫妇俩和父亲一起种桑养蚕,一家人吃穿和孩子学费主要靠养蚕收入,屯里几十户家庭均是养蚕专业户。蒙以方拿起当地蚕农“研制”的自动采茧器给记者演示,这种土法制作的格子状采茧器确实实用,他将带有蚕茧的蚕蔟置于其上压下,采茧器每个格子里放置的麻将牌就将茧子向上顶出,整个过程不过3秒钟,比手工取茧提高了7倍以上的效率。
在广西各地,这种为提高工效、节省人力、降低劳动强度的发明创造很多,有的是蚕业技术推广部门研制的,有的是蚕农自己在生产中的“灵感发明”。广西农业厅副厅长谢东介绍说:“蚕农自主发明了轨道式喂叶车、方格蔟自动上蔟、方格蔟采茧器等自动和半自动机械,我们注意收集、整理、总结、提升农民在种桑养蚕中的发明创造,提升总结后再在蚕区大面积示范推广。”
在宜州市金庆镇六坡食用菌生产基地,目前项目一期已经建成了5个食用菌大棚,总面积1.6万平方米。虽然天气早已入秋,但亚热带的日头强,为了给菇棚降温,大棚上几个自动喷淋器在喷水降温。六坡柳业桑秆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麦任光告诉记者,合作社收购蚕农的废弃桑枝,粉碎后制作食用菌棒生产秀珍菇,这种桑枝棒长出来的食用菌口感特好,走的是高端市场,价格高出一般秀珍菇20%以上,还不愁销路。据了解,去年广西利用桑枝栽培食用菌8000多万棒,产鲜菇4万多吨,产值超过3亿元,居全国之首。
广西全区200多万亩的桑田、30万吨的蚕茧产生的副产品、下脚料非常多,利用不好就是废料垃圾,破坏环境,利用好了可以变废为宝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为此,广西农业部门跳出蚕业抓蚕业,围绕桑、蚕开发新产品,推进产业多元化发展,打造全新的蚕桑产业,拓展了其在医药、食品、化妆、纺织服装、丝绸制品等领域的应用。目前在广西,桑叶养蚕,桑枝造纸、生产食用菌,蚕粪等形成的蚕沙和废弃食用菌棒用作农家肥还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条。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