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东桑西移”已花落广西,“东丝西移”已初具规模,“东绸西移”正拉开序幕。广西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强调,广西不仅要做大做强广西蚕业,还要承担做大做强中国蚕业的重任。
世界蚕业竞争已然在热带、亚热带区域展开。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广西农业厅厅长、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明沛提出,广西将围绕产业特点和发展趋势,继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重点打造一个多元化的蚕桑产业,实现品种多样化、技术省力化、产业高效化。
良法创新,实现蚕茧产业最优化
说到植桑养蚕出丝绸,不能不提苏杭。实际上,由于气候原因,江浙一年只能出两三批蚕茧,养蚕只是当地蚕农的一项副业。而广西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桑树和蚕的适宜生长时间大大延长,早在3月就已出第一批春蚕,到11月止一共可产20批以上的蚕茧,在时间跨度和批次上远远超过传统养蚕省份。
气候是把“双刃剑”,高温高湿的环境里“蚕宝宝”长不好,影响蚕茧的产量和品质。如何培育出抗性强的蚕种、总结推广配套的种养技术,成为了摆在广西农技人员面前的难题。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祁广军介绍:“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先后育成超高产杂交桑‘桂桑优62’等5个桑树优良品种,非常适应广西的气候条件,产量高、质量优、抗性强,桑叶亩产量均达到3500公斤以上;先后育成14个家蚕优良品种,能适应广西气候条件,抗性强、产量高、质量优,成为广西蚕桑生产的主推品种。还在天然彩色茧桑蚕品种、亚热带型雄蚕基础品种、转基因荧光绿茧桑蚕品种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大量的科学种养技术和良法在广西得到总结推广。高产优质高效种桑技术屡有突破,广西蚕业技术推广部门研究总结的适度密植快速成园丰产技术,通过选用优良桑树品种,合理安排种植密度,充分发挥了亚热带地区的气候优势,当年种桑当年采叶。
小蚕共育可以说是广西首创。在广西有专门从事小蚕供应的经营户和蚕种场,向一家一户的蚕农供应两到三天蚕龄的小蚕,这样既便于推广良种,也利于多批次滚动养蚕,让各自为战的分散养蚕,成为相互协作的组织化行为,大大提高了效率和效益,降低了蚕农的劳动强度。到2011年,广西小蚕共育率达54%。广西用于扶持蚕种场的资金投入也逐年增加,从“十五”末的不足千万元,增加到“十一五”末的近亿元。
目前,广西拥有国内少有的集蚕业科研、推广、管理、生产等于一体的省级综合性蚕业机构,重点蚕区县、乡、村也配备了专门从事种桑养蚕、技术推广的蚕业技术队伍,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推广网络,支撑蚕业生产发展。并建立起了完善的桑树育成品种与种质资源数据库信息系和家蚕品种资源库,给桑树和蚕种建起了“档案”。
良品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在忻城县城关镇,骑着摩托车的蒙以方来到都乐村的蚕茧收购点,车后座上的50公斤新收的茧子换来了1900元的收入,数着钱的蒙以方邀请记者到家中看看。
蒙以方住在附近的龙光村福六屯,夫妇俩和父亲一起种桑养蚕,一家人吃穿和孩子学费主要靠养蚕收入,屯里几十户家庭均是养蚕专业户。蒙以方拿起当地蚕农“研制”的自动采茧器给记者演示,这种土法制作的格子状采茧器确实实用,他将带有蚕茧的蚕蔟置于其上压下,采茧器每个格子里放置的麻将牌就将茧子向上顶出,整个过程不过3秒钟,比手工取茧提高了7倍以上的效率。
在广西各地,这种为提高工效、节省人力、降低劳动强度的发明创造很多,有的是蚕业技术推广部门研制的,有的是蚕农自己在生产中的“灵感发明”。广西农业厅副厅长谢东介绍说:“蚕农自主发明了轨道式喂叶车、方格蔟自动上蔟、方格蔟采茧器等自动和半自动机械,我们注意收集、整理、总结、提升农民在种桑养蚕中的发明创造,提升总结后再在蚕区大面积示范推广。”
在宜州市金庆镇六坡食用菌生产基地,目前项目一期已经建成了5个食用菌大棚,总面积1.6万平方米。虽然天气早已入秋,但亚热带的日头强,为了给菇棚降温,大棚上几个自动喷淋器在喷水降温。六坡柳业桑秆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麦任光告诉记者,合作社收购蚕农的废弃桑枝,粉碎后制作食用菌棒生产秀珍菇,这种桑枝棒长出来的食用菌口感特好,走的是高端市场,价格高出一般秀珍菇20%以上,还不愁销路。据了解,去年广西利用桑枝栽培食用菌8000多万棒,产鲜菇4万多吨,产值超过3亿元,居全国之首。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