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外媒称中国纺织业“强项不强” 分析师:成本持续加重终端价格难提

来源:中国轻纺原料网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0日

江苏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则认为,“需求下降、成本上升,价格下跌”共同导致了纺织服装企业的外贸困境。一方面是外部需求的下降,据汪前进分析,来自欧盟的需求下降了12%,美国的需求则下降了5%。这在短期内不会更改。另一方面则是企业成本的上升,这表现在原料、土地、人工、汇率等成本的上涨。
  “近5年纺织服装企业的综合成本增长了100%”,汪前进指出,终端价格却提不起来。“棉花的国内外差价等问题,则又极大加重了中国纺织企业的成本,国家应该解决这个问题。”周海江说。由于进口配额制,国内的棉花现货价格要比国际高20%以上,一吨就相差四五千元。
  朱北娜也指出,国内外棉价的差距已经从3月份的3600多元升高到现在的5000元左右。这导致了大批纺织企业面临破产或者退出。仅江苏省建湖县的数据 ,70%的纺织服装企业时开时停、20%的企业关停并转,只有10%的企业维持着正常生产。这个县城是江苏的纺织名镇、全国最大的雪尼尔特种纱生产基地。国外大品牌的出逃是另外一个征兆。
  今年7月,阿迪达斯(Adidas)与其中国300家代工厂终止合作,正式退出中国。这家在华16年的国际体育品牌,选择在今年年底把总部迁往东南亚。这个变化其实在去年就已经出现,这从国内的16家上市棉纺织企业的业绩中即可见一斑。根据同花顺的统计,2011年ST德棉、ST迈亚、华芳纺织、风竹纺织的净利分别下滑161%、506%、311%和118%。
  今年的情况则持续恶化,以凤竹纺织为例,根据其财报,公司去年全年亏损了1678万元;而今年第一季度的亏损就高达2577万元。去年底,深圳一家纺织品企业的老板把经营十年的企业关闭了,转而靠出租厂房赚钱。前者是因为“订单缩减到不足原来的1/10,而人工成本则比2年前上涨了一倍多”;而出租厂房每年可以稳赚百万元。
  越来越多的以外贸为主的纺织服装企业开始转向内销市场。但转型并不容易。维泰斯是深圳家纺出口的龙头企业,当其从外贸转向内销时却发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完全不同。“用海外市场的定位开拓内需市场行不通,同样的设计如果没有品牌、没有营销模式、没有过硬的渠道也卖不上好价钱;但在国外走中高端路线,又没理由回来拼价格。”
  红豆或许是一个可资借鉴的案例:从2008年开始,该公司开始打造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企业”,即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研发设计上,而把剩下的全部外包;仅2011年该公司就申请专利211个、发明专利41个。据其提供的数据,即便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红豆仍然保持了每年两位数的增长;2011年的营业收入为351.71亿元,同比增长24.78%。“今年上半年我们的税收增长了30%。
  宏基电脑等成功企业已经证明抓住微笑曲线两端,有自己的技术创新、有自己的品牌并进一步掌握定价权,才有可能有更高的利润和更持久的竞争力,”总裁周海江说,在国八条的措施之外,“培养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在市场上拥有话语权的自主品牌,是整个行业度过危机的关键。”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102)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