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嗒、嗒、嗒……”在宜州市刘三姐乡莫村屯,覃万光正在家中整理搬运养蚕用的蔟架。当天上午,他刚将一批170多公斤价值7000多元的鲜茧卖出。覃万光介绍,他家一年可以卖出12批鲜茧,全年收入可达8万多元,而在养蚕以前,他家全年收入不到5000元,养蚕使他走上了致富路。
目前,桑蚕业已成为宜州市的一大特色支柱产业;鲜茧产量占全区四分之一,加工量占全区七分之一,宜州连续8年稳居全国第一大桑蚕生产基地县(市)位置。
桑蚕业崛起之初,宜州市就敏锐地意识到,桑蚕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东桑西移”战略后,宜州市更是抢抓机遇,加大扶持力度,先后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种桑养蚕,拨出上千万元经费支持桑蚕业发展,使桑蚕业成为宜州继糖业之后的又一特色支柱产业。
在宜州桑蚕业发展历程中,宜州市政协充分利用参政议政职能,积极建言献策,提交了多个重要提案,为推动桑蚕业发展壮大作出了巨大努力和重要贡献。
2003年,鲜茧价格达到每公斤30多元的高位,农民养蚕的积极性很高。然而,那时的宜州,市内没有一家蚕茧加工企业,仅有几家个体户从事加工生产蚕丝被产业,桑蚕业基本上是单一的原料输出模式。
为从根本上改变单一的粗放型、低效益的经营方式,宜州市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宜州市政协班子成员深入田间地头、村屯农户和企业公司开展视察调研,宣传扶持政策,推广先进技术。同时,该市政协领导积极联系和接待数百位蚕桑专家、教授和客商老板,参加或主持多次重要的研讨会、推进会。在宜州市政协的协助下,宜州市先后引进了恒源达、恒业、宏翔等11家蚕丝绸加工企业。2007年10月,恒源达丝绸有限公司生产出广西第一块绸布,嘉联公司生产的“绮源”牌白厂丝获广西名牌产品称号,宜州桑蚕业开始步入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良性轨道。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