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蚕桑产业技术推广人员缺乏
蚕桑产业技术推广人员是联系到产前与产中两个环节的一个因素,一方面蚕桑技术推广人员是高质量蚕种的推广者;另一方面方面蚕桑技术推广人员又是指导蚕户种桑养蚕的基层技术指导员。随着广西蚕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蚕农急需技术指导的现状都没解决。根据广西蚕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计2015年广西产茧量30万吨,按生产500t蚕茧需要配备4名专业技术人员来计算,需要2 400名专业技术人员。实际上,目前广西从事桑蚕业的专业技术干部总共只有几百人,而且逐渐老化。这些人才分别在政府、教立上辛勤工作,为广西从一个小蚕区一跃而夺取蚕茧产量全国第一,立下了功劳,成为广西桑蚕业业的主力军。但是面对现在广西蚕业的迅速发展,蚕桑技术推广人员才明显不足。
1.3产中阶段存在的问题
1.3.1蚕农养蚕规模小
蚕业经营规模小,组织文化程度不高。广西蚕桑种养生产分散于千家万户,基本上是农户的兼业或副业,2011年广西蚕农户均桑园面积仅有2.8亩,户均产蚕茧300kg左右。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现状,造成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技术培训、先进技术推广和应用等方面难以进行,影响了规模效益的发挥和产业竞争力。
1.3.2蚕农协会的数量相对较少
蚕农经济合作组织把分散的蚕农以合作社的形式组织起来,通过提高蚕茧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经营蚕茧返利等途径,可以有效增加蚕农收入。而广西经济合作组织数量却相对较少,截止2011年底,广西区蚕农协会有193个,参加蚕桑专业合作组织有76 485户,仅占全区养蚕总农户数的7.9%。此外,现行的蚕茧收购政策和收购方式也存在弊端,一方面不能使农民合作组织直接参与到蚕茧的经营中去;另一方面没有体现优质优价,蚕茧市场有垄断成分,导致蚕农缺少提高蚕茧质量的动力,损害了农户和丝厂两方面的利益。同时在茧价波动频繁的形势下,蚕农信用度不高,也使“企业+农户”等模式难以形成,造成蚕桑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1.4产中与产后的链接问题
蚕茧收购市场混乱,这就是产中与产后链接的最大问题。因利益趋动,致使市场需求量大而蚕茧供不应求时,会出现“蚕茧大战”,跨县(市)地区抢购;当市场萧条,供过于求时,蚕茧价格得不到有效保护,蚕农的生产积极性会严重受挫,另外在以政府职能部门负责经营的大部分县、市、区,不论市场好还是不好,均很难从中获利并维持发展的扩大再生产。蚕茧收购市场是蚕桑产业链中产中和产后阶段连接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对于产业链的顺畅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规范蚕茧收购市场非常重要。
1.5产后阶段存在的问题
1.5.1蚕茧收烘厂收茧不规范、烘茧质量差
蚕茧进入缫丝厂之前,还要进行鲜茧的收购、烘茧,简称蚕茧收烘。广西的蚕茧收烘环节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蚕茧收烘秩序混乱。广西的蚕茧收烘由自治区经委负责管理,自治区经委在各县经贸局的协助下,核发“蚕茧收烘许可证”。但有的地方,还存在无证收购,茧贩抢购、收购毛脚茧等不法行为。二是烘茧质量差,一些茧站缺乏资金、技术人员,场地、烘烤设备不符合要求。鲜茧堆压、霉烂、变质和烘烤不按技术规程,达不到标准。结果,好的蚕茧变成了次茧,能缫高等级丝的茧变成了中、下等茧。
<<上一页[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