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产业经济发展良好 世界棉纺 已瞩目中国

来源:全球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8日

棉纺行业的发展促进了上下游纺织产业的发展。从上游原料看,棉纺织行业使用占比近50%的化学短纤维,仅“十一五”期间,化纤短纤的使用量就翻了一番,2011年已经达到1000万吨左右,随着使用化纤短纤数量的逐年增加,大大激发了化纤新型纤维研发的活力,含差别化、功能化新型划线的纱线已达150万吨。此外,棉纺织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同时促进了不与粮棉争地的麻、竹、木棉等产业的发展。

棉纺产业对于国产纺机装备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近年来,纺纱织造技术向短流程、自动化、连续化、高速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技术改造力度不断增大,随着国产先进纺纱、制造装备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棉纺企业通过与纺织生产企业的科技攻关以及相互协作,最大限度地缩小了国产装备与国际先进装备的差距,纺织企业应用国产装备数量日益增加。

进出口结构日趋合理 国际地位不容动摇

10年来,棉纺织行业竞争力稳步提高,纺纱制造能力成为世界第一,棉纺环锭纺生产能力约占世界50%,织造能力约占世界的45%,拥有的紧密纺、涡流纺、转杯纺及高速无梭织机为全球第一。进出口结构日趋合理,棉制纺织品服装进出口贸易总额持续增长,创造了大量外汇。

“十一五”期间,我国棉制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3397亿美元,较“十五”期间增长145%,年均增长20%,占全国纺织服装出口总额的35.70%,其中棉制纺织品出口963亿美元,年均增长13%,棉制服装出口2433亿美元,年均增长23%。服装等深加工产品的出口增长快于纺织初加工产品的出口增长,棉制服装出口占棉制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比率从2005年末的62.84%上升到2010年的71.62%,出口贸易价值链得到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我国棉纱线出口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先由2003年的50万吨,逐步上升到2007年的58万吨。受金融危机及棉价巨幅波动影响,2008年后出口量逐年下降,2008年为54.2万吨、2009年下降至53.3万吨,2010年降至52万吨,2011年全年出口仅38.6万吨,同比下降25.8%,比2007年下降33.5%,为2003年来的最低出口量。

我国棉纱线进口方面则一直表现比较平稳,自2003年来,我国棉纱线进口量逐年上升,由71万吨左右上升到2010年的111万吨,除2007、2008和2011年外,基本呈逐年稳步上升态势。

推动产业调整 保持行业竞争力

棉纺织行业的10年高速发展,让业界达成共识,用科学技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把当今的高新技术注入到传统的棉纺织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棉纺织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多年来,我国棉纺织行业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特别是2011年我国棉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7万亿元,同比增长30%,劳动生产率(按工业总产值计算)61万元/人。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与“十一五”的顺利衔接,并实现了良好的开局。

紧密纺纱技术、喷气涡流纺、转杯纺等新型纺纱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在纱线机构、喂入方式、新型多纤维复合混纺、工艺参数等方面的创新技术中,为下游工序加工出了风格各异的纱线新品种,不仅满足了市场的需要,也给企业带来了较好的效益。到2001年,以上几种新型纺纱产量占全部纱线产量的20%左右。

两化融合技术促进企业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十一五”期间,棉纺织行业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技术。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对55户重点企业的评估报告显示,18%的企业已经全面应用“两化融合”技术,近40%的企业已经开始局部应用。目前更多的企业对两化融合优越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已逐步进入良性发展,相信通过“十二五”的发展,两化融合工作在棉纺织行业将会进一步加深。

时间不会停驻,进步同样不会停止。棉纺织行业作为我国的传统纺织行业,在时代的推动下,继往开来,不断创新,更加注重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行业国际竞争力将进一步提高,实现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的目标。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675)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