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东山镇服装加工业,以家庭作坊起步,历经30多年来的市场风雨洗礼,鼎盛时期全镇“一片机织声”,大小加工厂家达100多家。如今,曾为当地人带来财富与骄傲的产业却生存困局,该镇服装加工厂数量从2011年初的48家减少到现在的32家。如何让东山服装加工产业走出困境?这不应仅成为厂家思考的现实问题。
成本有增无减 加工费十年未变
东山镇服装行业协会秘书长王连文介绍,当地以员工人数区分服装加工厂的规模大小,有50名员工以上的厂才能称为大厂。从去年到今年初,东山镇一些小厂先后关门并不为奇,但通达、仕俊两家员工各达100多人的服装加工大厂先后倒闭,在该镇服装加工界引起较大的震动。
“其实这么多厂倒闭也在我们的预料中,今后还会有厂关门”。王连文表示,上世纪90年代,由于服装加工没有现在这般竞争激烈,那时的代理加工(包括辅料)费每条可达16、17元左右,每月800元都可请到工人。但从去年以来,工人工资从原来的每月1000元普遍增加到1200—1300元,水电费、辅料等都涨价了,但这么多年来,代理加工费却没有随之上涨,反而普降到现在的每条15元左右,“你不做,客户就会交给别人做,因竞争激烈一些厂只能低价接单。”王连文说。
东山广丰制衣厂厂长邱光雄称,除了各项成本的增加,按厂区面积计税的税收方式也让企业难以承受。以该厂为例,原来每月需缴税1000多元,自2004年老板按消防部门的要求,在东山农场新街建起现代化的新厂房后,税务部门就以厂区面积计税,一下增加到现在的每月6000多元。邱光雄认为,对当地服装加工业来说,科学合理的计税方法也是企业生存下去的关键。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