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成本有增无减海口一年倒闭16家服装企业

来源:全球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2日

员工有减无增 工厂有单难接

除了成本上涨让东山服装加工厂叫苦不跌外,员工流失大、招工难也成为当前摆在众多厂家面前的难题。

东山创兴服装厂最多时达到200多人,这几年来,员工每年都在减少,仅今年来就流失了30多人,新招聘进9名员工,这9人也不算是新工人,而是其它厂关闭后进来的。厂长曾令旺说,因人手紧缺,不久前接到“罗马世家”品牌的加工订单,要求2个月内赶工出货,对此厂里不敢接单,“不能按时完工出货,就要面临罚款赔偿。”

万福隆服装厂老板张梦富坦言,自己厂经常接的都是小单,量都不大,这些订单都是转过手的,因为第一手的订单根本不敢接,因人手不够,担心量大完不成工,同时回收大笔的加工费也有风险。

广丰制衣厂生产车间一楼左侧一个大房间内,摆满了闲置的锁边机。厂长邱光雄说,今年以来工人流失了30多人,却没有成功招进一人。他分析认为,除了行业工资跟不上市场物价上涨外,很多工人在当地厂里技术娴熟后,就跑到广州等地打工,以获得更高的薪资。

王连文表示,尽管政府每年都在当地免费开展服装加工技能培训,今年来共举办4期培训300多名本地农民,但新进的工人数根本追不上流失的人数。“很多厂家也意识到善待挽留员工的重要,但因加工费没涨,如给员工涨工资厂家就面临亏损,最终只能关门。”

自主品牌 遭遇资金瓶颈

记者了解到,其实很多规模较大的服装厂都曾尝试过打自主品牌闯市场。创兴服装厂原来的自主品牌是“圣宝龙”,坚持了10年左右,由于市场销路不好,最终改为全部替人加工。万福隆服装厂老板张梦富曾做过“布迪丹儿”等3个服装品牌,在海口得胜沙开过专门的服装批发店,有的做了10年、8年,由于跟不上服装市场潮流,最终也偃旗息鼓。

一些服装加工厂负责人认为,做自己的服装品牌需要投入上千万元的广告宣传费用,对于这些靠家庭作坊起步的工厂来说,很多难以承受,况且投入出去并不一定能回收效应,与其冒险不如替人加工稳当。

尽管当地成立了东山镇服装行业协会,但记者了解到,该协会其实就秘书长兼会长王连文一人,其它副会长都是由各服装加工厂负责人兼任。王连文介绍说,协会主要工作是控制各加工厂相互挖人,接到工厂举报另一厂“挖墙角”的反映后,就由协会出面,将工人送回原先打工的工厂,避免恶性竞争。如何利用协会整合资源,统一接受订单,实现服装人才、技术设备、加工信息等资源共享,有关人士认为,该行业协会的作用发挥还有待挖掘潜力。

在东山镇墟上,不时可看到戴着老花眼镜的老人坐在家门口手拿剪刀剪服装加工后留下的线头。据东山镇服装行业协会初步统计,当地服装加工从业人员目前有2000多人,依靠这一产业链从事后续加工、运输、贩卖布匹辅料等间接从业者不在少数。

“照现在的状况,最多只能再撑四五年。”王连文说,“每当一家工厂倒闭,大家都心里不好受,毕竟东山服装加工已经挺过了30多年。”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319)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