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寒流”来临 国内运动品牌的集体失语

来源:中国品牌服装网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5日

国际化的不归路

行业的严冬来了,各个品牌开始自救。

本土运动品牌走向国际化是企业突围的一个重要选择,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一种尝试,不论输赢,都是对本土运动品牌走向国际成功模式的有益贡献和积极探索。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运动品牌在数量上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但在底蕴和品牌形象方面,与国际化大品牌相比,本土的运动品牌仍然有着相当大的差距。阿迪达斯历经六七十年才有如今显赫地位,耐克也在近四十年后才成为业界翘楚。

如今,当国际运动品牌耐克、阿迪达斯等开始重视国内二三级市场,准备将其打造成主力市场时,步入寒冬的国内运动品牌仍未放弃国际化的野心。拓展海外市场、高价请当红明星做代言人、赞助奥运,一点也不输于国际运动品牌。

伦敦奥运会结束了,在这次奥运营销的战场上,中国运动品牌军团中的安踏是出资最多的。但安踏的奥运赞助被指毫无新意,虽然安踏并没有具体公布赞助奥运会的具体金额,但是业内人士普遍估计安踏赞助中国奥委会的金额高达6亿元。加上赛场之外的营销活动,总费用将超12亿元。

面对这个天价赞助,业内人士并不看好。安踏6亿元几乎是打了水漂,而对于其在奥运期间的营销力度也被认为乏善可陈,比起宝马等赞助商,营销效果相去甚远,一直强调的奥运龙服无法和其品牌核心诉求“永不止步”联系在一起。

有失败的案例,也有成功的先例。熟悉篮球赛事的观众,也许对“匹克”这个运动品牌不会感到陌生,对匹克“拼到底”的品牌内涵更有几分同感,这个定位篮球专业装备的企业继续强化海外战略。

据了解,自2005年以来,匹克启动国际化战略,并将国际化、专业化作为匹克品牌核心理念。并采取专注的营销策略,专注于篮球方面营销和推广。通过国际专业运动赛事与消费者建立良好的沟通纽带,并为品牌内涵注入更多国际化、专业化元素。

为此,匹克将中文广告牌放在NBA赛场,聘请NBA明星当品牌代言人。除赞助篮球赛、公路自行车赛、网球赛等赛事外,匹克还频频出手与国外一些运动队合作,为其提供运动装备,以此不断确立匹克的国际体育品牌形象。令人津津乐道的是,不少穿着匹克运动鞋服比赛的运动员、运动队都取得了不俗的战绩。

由此,匹克的国际化战略进入人们视野。匹克通过制定“先做品牌再做市场”的营销战略,开创了寻找独特的焦点事件的代言模式,并在国际化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近年来,匹克的国际化战略进程加速,目前匹克在全球已有200多家代理销售网点,海外销售额占比逐年提升,截至去年上半年,匹克海外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10%,同时已于美国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商标注册。匹克CEO许志华宣称,到2015年,匹克的海外销售要占到总销售额的50%,也就是说,要和国内销售平起平坐。

除了匹克,在国内市场陷入低谷的老牌运动企业李宁开始通过电子商务渠道强化海外市场,第一站是美国。1月19日李宁在美国正式展开网上销售业务,主要销售女装运动服及跑步鞋等。李宁方面强调,此次举动仅仅是试水,由合资公司在操盘,成本投入不高,风险也不会太大。但是随后负面消息不停传来:位于美国波特兰的设计中心已流失一半雇员;与美国合作伙伴FootLockerInc。的协议已中止,与西班牙代理商成立的销售公司也破产……

2012年,李宁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面对投资人团队的进入、原行政总裁的退出以及品牌国际化的失败尝试,李宁开始推进实施一系列的精简和收缩策略,明确说明未来将更加关注中国的市场,关闭了在欧洲的合作平台。

由此可见,对中国运动品牌来说,国际化的道路依然漫长。

艰难突围路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本土运动品牌的渠道扩张过快,加盟商大举消化存货而非扩张订单以及与外资体育用品商竞争加剧,这成为造成本土运动品牌业绩增速普遍放缓的主要因素。而国内运动品牌相互竞争,本土文化意识薄弱,也是造成库存积压、单点利润等问题主要因素。

本土品牌能否在短期内走出困境?

361°的朱晨晔表示,本土运动品牌要回到2008年之后每年20%-30%的增长速度已不现实。而从已经开始的2013年的订货情况来看,明年仍然是本土体育品牌比较困难的一年。她相信,中国的体育用品行业在2014年之后会回到较快增长的轨道上来。

国内体育品牌寄希望于奥运会打破阿迪与耐克的围攻,走向国际市场似乎并不太现实。”某证券分析师认为,即便本土体育品牌要走出困境,也有一个先后顺序。“比如李宁和中国动向在明年中后季度的情况会变好,但是其他品牌的困境可能才刚刚开始,这些品牌需要整合和调整的方面会更多,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而这里面,安踏和匹克的前景会好一些。”

本土运动品牌出路到底在哪里?

业内人士认为,在国际与国内市场疲软的大背景下,目前本土运动品牌应该进行资源优化重组,合并一批企业实力、品牌影响力不强,市场份额较少的企业,整合资源,以实力占据市场。

“合并重组是很好的,只是对于国人来说,实现起来不太容易。”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表示,“从政策角度来说,政府从严监管一方面遏制了一些不道德企业的投机行为,但也阻止了本土品牌企业实现市场自主调节机制的发挥,要想企业发展壮大,政府应该给本土品牌企业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宽松的融资、集资的市场环境,才有利于企业成长。”

“而从行业的角度,本土品牌要想突围,要重视本土品牌自身的建设。”胡星斗举例说,联想作为民营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可谓是叱咤风云,这得益于他们重视品牌自身建设、技术的研发和顶尖的团队以及对市场准确的把握。而本土体育品牌企业做大做强,必须站在国际化竞争的高度,看待和谋划企业的发展,虽然自身起步在低端,但定位必须在高端。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占据市场份额。

 也有专家指出,在经历了10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运动品牌已进入到成熟发展阶段,当渠道已经达到很大的基数后,就只能通过品牌突围,通过品牌拉力来提升毛利率,即内生性增长,这或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进军电子商务则是传统运动品牌未来实现品牌突围的利器。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984)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