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庆茂建厂,之后村民们就开始了漫长的投诉之路,他们找工厂、找环保部门,但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环保组织的调研刚开始时,村民表现出了极大的不信任,他们见过太多次的“沟通”,对于解决问题已不抱太大的希望。
寻找“龙头”
环保组织坦言,纺织业中存在的排废问题很大,被调研的49家品牌或零售商在产业中占了一些比例,但并非全部。纺织行业包括的范围太大大多,因此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马军说:“环保组织力量有限,因此一定要找‘龙头’,把作用放在龙头。”
此次行动更像是一次“抛砖引玉”的尝试。
3月22日,环保组织第一次致信玛莎百货,希望就玛莎百货疑似供应商违规情况进行核实,同时呼吁玛莎百货对其供应商环境行为进行管理,没有回应。4月9日,环保组织发布了《为时尚清污》第一期调研报告。
30日,环保组织收到了玛莎百货的回复:“我们自然会对所有外部机构(类似你们组织)的关于我们供应商的沟通认真对待,并对可能提出的各种关切进行检查核实,所以你们的要求可能会被解决。”
“可能会被解决”——面对这种翻译语言的模棱两可,环保组织并不满意。10月,在第二期调研报告发布后,玛莎百货向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做出回复,承认庆茂为其主要的供货商,但坦言在收到环保组织的信息前未能了解庆茂的违规行为。玛莎百货希望环保组织再给他们多一些的时间,并承诺会把问题调查清楚。
H&M则得到了马军的点名表扬。他介绍说,H&M在接到他们发出的信件后,主动利用中国污染地图数据库,寻找合作的供应商是否有违规的行为。H&M在接受《新商务周刊》采访时具体介绍说,对于那些有违规记录的供应商,H&M会要求他们在IPE的网站上做出反馈,说明解决违规问题的具体方法,并在内部进行后续追踪。同时,H&M还强烈要求供应商们公开他们的排放数据,目前,已经有几家供应商在IPE的网站上公开了数据。
H&M的积极回应正是环保组织希望引出的“玉”。环保组织希望品牌或零售商能够日常化检查供应商在中国污染地图数据库中的违法记录情况,在与新的供应商签署合同之前,检查污染地图上是否有环境违法记录,鼓励工厂将排放和水效、能效数据公开,并在改正措施完成后,通过第三方审计的方式,确认改正工作完成以获得公众认可。
服装加工厂”
中国很久以来都扮演着“服装加工厂”的角色。就产业链来讲,从起点的棉纱供应到终端的成衣加工,中国都是世界工厂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世界知名的服装品牌在给中国带来大量订单的同时,也带来了污染。根据《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1)显示,纺织行业在中国40个主要行业的工业排水排名中,总废水排放量位列第三,年排放废水将近25亿吨。
近两年,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以及土地租金价格的上升,曾经在世界服装制造格局中清一色“Made in China”的场景已经不复存在了,“Made in Cambodia(柬埔寨)”或“Made in Bangladesh(孟加拉)”正在悄悄占领市场。但大型国际品牌和零售商开始将其订单从中国转出,并不意味着会把污染也转移走。
事实上,目前他们转移的部分主要是能耗少污染小的成衣加工部分,而能耗大污染强的印染整理环节依旧留在中国。另一方面,纺织行业终端的转移基本上要5年到10年才能完成,短期很难见结果。
第一纺织网的首席分析师汪前进说,近些年关于纺织行业的污染控制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真要落实下来,政府的施压、环保组织监督与行业内部的自我约束缺一不可。
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5万间纺织厂,如此庞大的数据对于政府的环保部门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压力。一些品牌对合作工厂存在的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缺乏供应链监管的意识,仅与供应链末端的成衣加工环节进行联系,从而接触不到污染最严重的染整环节。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形成了纺织行业中的关键盲点。
2011年1月20日,多家环保组织联合发布《苹果的另一面》报告,公布了一份苹果在中国供应链的污染地图,曝光了27家苹果公司疑似供应商存在巨大的环境污染问题。
报告发布后,连续5个月没有给环保组织任何答复的苹果,最终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做出应答,和环保组织建立了谈话机制并采取措施。“洗苹果”让环保组织尝到了甜头。他们希望把这个方式推广到纺织行业。
建立沟通机制
“在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还没有很好的形成,通过一些大的品牌机构使那些小的企业开始正视这个问题,能够很好督促供应链的管理。”郑元英说。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