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储同时放储的预案出来后,中国棉花协会是坚决反对这个事情的,各地棉花行业协会和棉花加工企业也都反对。”他说。
马俊凯告诉本报,棉花收储从去年开始变成国家常规行为,每年到了9月份就开始收储,改变从前临时收储的情形,所以收储是正常行为,但收储同时抛储,就不正常。
按照他的说法,从收储目的讲,新棉上市20400元的较高收购价格是保护农民利益,而抛储目的是市场价格太高、快速上涨时,国家为了打压市场价格而采取的行动。但是9月初,棉花市场价格在18500元左右,无论是与今年收购价以及往年同期价格相比,这个价格并不高,所以这个时候抛储是违背市场规律的。
数据显示,2010年9月初,国内棉价从19000元/吨起步,两个月内涨至33000元/吨,在2011年2月触顶之后回落。2011年9月,国内棉花价格也是基本围绕19800元/吨的中轴线震荡。“前期我们也估计到今年会出现一边收一边抛的现象。抛储价格在每吨18500元,对纺织企业而言,觉得挺好的,在原料价格上有所缓解,但仍然比国际棉价高出3000~5000元,配额仍然可以倒卖到每吨数千元。而收储价格被抬到每吨20400元。后市不那么乐观。”山东武城德元纺织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洪文说。
眼下,国家抛储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国内棉花市场仍然同时运行两种价格,一种是国家收储价格,每吨20400元;一种是市场价格,每吨18600元上下。魏桥纺织副总经理蔡民表示,目前棉花市场价格与国家收储价格双轨运行,根本原因是国内与国外棉价差价比较大,没法在一个价格平台上执行。
他认为,收储是国家政策性的,是给农民的承诺,而国内棉价高,用量增大,比较依赖进口棉。为此国家通过陆续放储和放配额来弥补差价、稳定市场。但一方面目前市场又没太大需求,棉价没实质性的上涨动力,另一方面中国棉价比国外高出5000~6000元,由于成本问题出口出不去。
在棉价“双轨制”下,收储的托市效应明显,而抛储的实际效果却并不好。数据显示,2012年度棉花收储已接近140万吨,而整个9月抛储量不足55万吨,其中国储轮库累计成交49.36万吨,新疆兵团竞卖5万吨。“想放出100万吨,但实际(除兵团竞卖外)只抛储大约49万吨,不到一半。”马俊凯说。
收储价格高
在棉纺行业,“双轨制”并不常见。
去年国家开始收储时,价格每吨19800元,市场价格很快就接近国家这个收储价,但今年情况不同,国家制定的新棉收储价格每吨比去年多出了600元。
魏桥纺织副总经理蔡民表示,价格高的原因,主要是考虑农民收入,即使这样,农民还不愿意种棉花。“去年播种面积已经减少了。今年种植面积也不是很好,而小麦、玉米收购价格都在涨,农民感到种棉花还不如种植小麦和玉米,因为棉花比较耗费人力,棉花生长过程中打药施肥用劳动力多,劳动力成本多。”
曾经担任武城县棉花专业合作社社长、现任武城农机局负责人的刘庆同说,棉花每亩大约能卖1600元左右,不算人工成本,已经不赚钱,加上人工成本,就是赔了。现在农民本钱拿回来,基本没利。很多农民不愿意种棉花,今年种植面积大约减少10%~20%。种植棉花用工太多,每年价格起伏太大。用工每亩地至少需要十多个工。每个工每天100元~300元。比如喷药、棉花田间管理、施肥等,都需要工。尤其是采棉花时,用工多,又苦又累。
山东夏津一家小型棉花加工厂厂长夏行洋说,今年农民种棉花不赚钱,就改种粮食。种玉米和小麦,每亩能赚1100元左右,但人工用的少。去年夏津农民差不多一半种植棉花,一半种植粮食,今年大多数改为种植粮食,不种棉花了。
全国棉花加工纺织重要基地山东武城和夏津今年棉花产量很低,棉农每亩产棉400斤左右,而去年是亩产500斤左右,往年最高时达到过700斤。
据德州棉花行业协会统计数据,德州的棉花种植面积减少最低15%。棉花加工企业和纺织企业,整体开机率在70%左右;棉花加工企业80%都参与收购籽棉,但收购的量都不是很大。
蔡民说,今年新疆棉收储比较好,但内陆收储就不太好。到目前为止,国家收储100多万吨棉花,新疆棉占70%,内地占30%。前几年是内地棉花种植量大,新疆少。今年棉花总产量预估达600万吨,跟去年持平,但需求不旺。
马俊凯说,在棉花市场两种价格之下,受益的是棉农,因为国家收储价格很高;棉花收购加工企业没收益,无所谓;但棉纺织企业却是十分的不愿意,因为原料价格太高。
杨洪文说,国家实施的每吨20400元收储价格,对于棉花纺织企业,影响也早就出来了。这等于抬高了纺织企业的原材料成本。本来企业人工成本就很高了,再加上原材料的高成本,纺织企业能活着都是奇迹。
新政隐忧
实际上,今年棉花临时收储价格的调整与去年以来的棉价“过山车”有关。
去年8月到今年8月,国内棉价从1.7万元/吨一路攀升至今年3月份的3.4万元/吨,之后又从3.4万元/吨掉头跌到现在的近2万元/吨。为此,国家发改委、全国供销总社、中储棉专门成立棉花调研组深入江苏、山东等地的纺织企业、地方政府和棉农,研究出台棉花新政。
在今年棉花新政出台过程中,几方意见一直在博弈中:一方站在农民角度,认为从国家政策上,收储制度应该坚持,制定较高收储价格,惠及农民;一方站在纺织企业角度,不赞同较高价格的收储预案。
中国棉花纺织协会曾提出,应放开进口配额,然后国家不收储,直接补贴农民。但反对意见认为,放开配额,中国棉花产业将受国外控制;而国家不收储,直接补贴农民,在目前的棉花产业链条中是没法操作的。
山东武城棉麻集团总公司总经理尹光玉说,今年棉花行情不好,有国家收购价控制着,棉花企业都不挣钱,农民由于今年棉花产量低、惜售也不愿意卖,国家收储的棉花抛售棉纺织企业也不愿意用,少买勤买随用随买,因为国家抛储价格还是比进口棉高很多,纺织企业为降低成本还是想方设法买进口棉,而棉花加工企业生产的皮棉只能交国储,整个产业链就这么扛着。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