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毗邻香港这个“购物天堂”,深圳零售百货业也普遍面临着香港零售商业的冲击。随着近年来货币汇率的差异以及深港往来的便利,香港已经成为了深圳不少奢侈品牌消费人群的首选,西武百货面临的压力不言而喻。
事实证明,近年来西武百货在内地的经营每况愈下。2009年年底,西武百货关闭了深圳罗湖门店,同年,仅运营了3年的西武成都店也因一直亏损而关闭,传闻亏损将近2000万元;2010年9月,沈阳西武百货店也未能逃脱关门的命运。
“西武百货在中国内地的选址物业体量都比较小,位置也一般,并未在中国内地形成品牌效应与规模优势。”中国商业地产联盟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永平认为,在竞争激烈的中国百货业市场,西武要争取立足之地并不容易。
事实上,据记者了解,除了模式的短板之外,西武百货在内部管理上的一些弊端可能是其内地市场溃败的因素之一,其两年前关闭的成都西武百货店,在开业经营3年时间里,前前后后却换了5任“掌门人”。
曾参与西武百货内地多个城市门店选址调研的丰物堂(中国)商业机构董事长史博文,将西武百货的内地管理运作模式变化过程总结为从“香港-深圳-内地”模式到“香港-内地”模式的过渡,他表示:“西武香港总部的 收权 ,压缩内地经理人的施展空间,是香港西武在内地发展 水土不服 的重要因素之一。”
被抛弃的代理商
作为一家传统的奢侈品百货代理商,早前的西武百货主要依靠其在亚洲庞大的名牌零售渠道取得欧美奢侈品牌的代理权。但随着中国奢侈品市场的日益增长,不少在中国内地耕耘多年的奢侈品品牌已经“羽翼丰满”,抛弃代理商,收回代理权,采取租赁模式建立自己的专卖店、旗舰店成为了不少奢侈品品牌攻占中国市场的新手段。在这种模式的冲击下,西武百货的经营日益维艰。
2009年到2011年,迪生创建相继失去了Polo、RalphLauren、TommyHilfiger等奢侈品品牌的独家代理权,就连在西武百货深圳罗湖店落户有十几年的LV也在2009年转投了深圳新开业的商业地标——万象城。
“像CHANL、LV、Gucci等奢侈品品牌目前在国内很多城市都是采取自己开设专卖店、直营店的模式经营,而非寻找代理商。”上述广百负责人士称,采取专卖店、直营店的模式经营,有利于这些品牌获得更高的利润。
由于西武百货本身也是“二房东”,卖场的先天局限性令其无法满足奢侈品开设专卖店、旗舰店的需求,购物环境更无法与华润万象城、太古汇等高端自营品牌的购物中心相抗衡。
“奢侈品销售需要宏大的环境、专业尊享的服务烘托,这点专卖店比高端百货店做得更好;顾客在高端百货商场很难得到实惠的情况下,也会选择去专卖店 享受空间。
同时因为奢侈品拥有单店营业额很高的特点,它们在大多数的商业路段都能拿到优惠的铺租,比高端百货店的扣点合算得多,这也是奢侈品品牌越来越倾向于 单打独斗 的原因之一。”广州中华百货有限公司总经理窦怀山表示。西武百货这样依赖一二线品牌的高端百货已“日落西山”。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