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柬埔寨经济产业过于单一。柬去年国家收入中,成衣业贡献超过30%,“正是由于柬埔寨的成衣制造在经济发展中的比例过大,这反而将成为该行业最大的发展瓶颈”。柬埔寨商务部一位官员匿名告诉记者,一旦外部环境恶化,柬埔寨一些制衣厂将面临巨大压力。比如,近年来,中国等国家的成本上涨,导致纺织品原料进口价格也随之上调,这增加了柬埔寨当地制衣企业的成本。同时欧美等国也正遭受经济危机的打击导致需求下降,柬制衣厂面临“两头堵”的困境。
他认为,即使近年来一些国际大型企业开始把工厂往东南亚国家转移,但是也仅仅是产业链上的某些环节,“整个产业链的主体还会长时间留在中国”。
基础设施陈旧构成制约
印尼也面临同样问题。印尼的纺织业经过数十年发展,上下游垂直整合已相当完备,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供应链。2011年,印尼纺织品出口达130亿美元,纺织业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制鞋业、家具业、食品加工业和电子业,在高失业率的印尼是稳定政治和经济形势的重要支柱。不过,印尼的纺织业也同时面临着纺织机械陈旧、效率不高、资金短缺、竞争激烈和非法等问题。
更为致命的是,印尼严重缺乏道路、港口和电力来配合经济的增长。其中电力短缺是重要制约因素之一,除了东爪哇省的电力稍有盈余外,其余地区电力严重短缺,全国2.4亿人口至少有5000万人没能用上电。
同时,印尼从1978年开始发展高速公路,至今全国只有762公里长的路段投入运营。导致物流费用高企,占生产成本的17%。印尼政府酝酿多年的环爪哇岛高速公路工程由于征地问题迟迟不能解决,工程大幅延期。印尼人讽刺说,中国高速公路的发展速度为每天增加28公里,速度惊人,而新建同样长度的高速路印尼需要一年的时间,速度同样惊人。
并非外商完美投资地
与中国相比,东南亚各国除了产业链、基础设施极不完善外,人力资源也不够理想。
“柬埔寨工人和中国工人总体比较起来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生产效率上普遍偏差。”在柬办厂的中国烟台鲁睿集团董事长沈沉告诉记者。据了解,柬埔寨目前全国共有成衣、制鞋企业超过300家,大小工厂共雇用工人约33万多人。其中91%为女性。当中,学历普遍较低,大多工人只是经过简单的技术培训便走上岗位。
印尼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也普遍较低。据2012年2月印尼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印尼15岁以上劳动力中有5550万人只具有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整个劳动力数量的49%,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只有10%,造成技术人员和专业人员数量稀少,工资昂贵。
尽管如此,印尼的劳工政策却旨在保护印尼本国的劳动力,以解决就业问题。根据这一政策,外企只允许招聘外国专业人员和高级管理者,普通员工和中层干部必须聘用印尼公民。因此,业界普遍认为印尼的劳工法过于偏袒劳工,而且工会强势,提高了劳动力成本,影响印尼产品的竞争力。
此外,印尼贪污横行。全球贪污监察组织“透明国际”2011年清廉指数将印尼排在第100位。印尼政府各部委的预算资金大约有1/4遭到转移或挪用。贪污间接造成印尼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整个国家缺乏竞争力。贪污还造成勒索成风,减少了政府的公信力,也降低了外资的投资意愿。虽然最近印尼的反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反腐仍然是印尼现在和未来面临的一项艰巨挑战。
越南也绝不是外商眼里的“完美”投资地:不断爆发的自发式罢工、高通胀率、有劳动技能的工人数量不足等都是外商在越南投资的“拦路虎”。越南的耐克鞋生产厂几乎每年都会有大大小小的罢工发生,工人罢工的理由只有一个,就是希望获得更高的工资。当地媒体也不断指责这些工作环境恶劣、报酬低廉的工厂为“血汗工厂”。
和中国不是竞争关系
在今年全球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和各种投资“瓶颈”的限制下,一些东南亚国家吸引外商投资的金额也开始出现倒退。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和中国相比,他们离“世界工厂”还相距甚远。
业内专家指出,一个完整的“世界工厂”体系首先要求一国在某一特定领域内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另外,还需要在其他相关领域内拥有几条同样完整的产业链共同发展。几条配套产业链互为支撑的局面才能保证国内经济的稳步向前。同时,还需要有大量的劳动力充当“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角色,这样“世界工厂”才能正常运转。
“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和中国应该是互补而不是竞争的关系,中国可以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部分企业迁移到东南亚。”吴永升说。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