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业,要从产品研发、时尚潮流及品牌内涵等方面摆脱他人的影子,走出自己的道路,关键在于质量、创新、快速反应三位一体的产业化建设,而这其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就是走产业化道路的重点。
“用全球的视野、创新的思维,整合资金、人力等各方面的资源,利用新的商业模式发展,才能进一步打造企业的软实力,调整转型,增强企业竞争力。”陈大鹏说。
扎根本土文化
“近年来中国服装从品牌到风格呈现多元化趋势固然是好,但落脚于跟随国际大牌趋势也有弊端。如此多品牌的到来既增添了国际的风采,也让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是有时反映在个体上却显得杂乱无序。”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邹游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他认为,品牌设计师在设计呈现上要尽量避免出现以前所有看过的任何可能,这其中也包括了对国际大牌的仿效。
客观地讲,目前我们不少品牌还处在“跟风”阶段,品牌与文化“两张皮”,因而尽管一些品牌加上了很多文化元素,但市场影响力都不大。因而品牌文化本身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一种灵魂和精神的体现,她来源于对市场和消费方式的深入理解,来源于不断积累的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审美体验与追求。
国内的品牌众多,不同的品牌,定位也不尽相同,如果一味地跟随国际品牌路线,而忽略了自身品牌内涵的塑造,那就本末倒置。中国设计师要获得国际认可,就不能拿着别人嚼烂的东西放上台面,那样只会被轻视。
邹游表示,中国的市场有自身特殊性,传统文脉、审美特性都与国外大不相同,不能将意大利的性感、美国的自由、法国的浪漫强加在中国的消费者身上,一味模仿所作出的判断是不准确的,只会造成品牌迷失。
“这就要求中国的服装品牌在色彩造型、结构语言有本土化的塑造与升级,才能达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制的质的飞跃。”邹游说。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