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中贸出口“元老” 中国服装业夹击中突围

来源:中国品牌服装网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2日

抄袭和跟风冲击中国制造

采访中,纺织服装企业普遍对快速崛起的东南亚制造表现担忧。

“生产成本低廉带来的价格竞争,我们可以通过开发和推出新品来化解。毕竟纺织服装复杂的各道工序里,中国制造在全球范围仍占据相对中高端的位置。可怕的是东南亚,尤其是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抄袭和跟风,其速度之快,让我们常常措手不及”。深圳中通进出口有限公司孙菁介绍。

孙菁表示,该行业中国企业可以施展拳脚的空间很狭窄,而新品推出不出半年就有抄袭者。近年来,公司接待多批东南亚“采购商”进厂考察,经过详细观摩各道工序以及询问低价后对方离开。之后试图进一步确认订单,“采购商”如人间蒸发般再也无法取得联系。过不多久客户反映,可以用便宜得多的价钱在东南亚采购到类似的产品,包括中通最新的工艺、花型、款式,甚至包装都雷同。

张溁指着展区货架上陈列的毛巾告诉记者,素色毛巾中国制造已经无法和印度产品竞争,因为对方可以做到同等品质和低得多的价位。印花系列,前两年东南亚不会做,现在已经基本掌握,虽然品质还未完全与中国制造同步。提花系列,则是中国制造目前可以叫得动价的产品,企业纷纷在这个领域提高工艺,对设计、染色、纱织各环节升级换代。

参展商普遍表示,从低端拼价格到中高端拼工艺,这个看似被逼出来的转型升级,带来的结果是:为了保住客户和利润,企业不得不减少出口量;卖的产品贵了,档次高了,量也少了。部分参展商仍旧怀念以往以量取胜的日子,“外需不振,便宜货才是王道。低端产品利润不到5个点,但量走得大,现金回收快。中高端产品虽然利润达到10个点,总体而言购买力还是弱”。

走出去能否规避成本高企?

那么,把生产线外迁到东南亚国家,是否能部分解决成本高企难题?参展商表达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红豆集团副总裁周鸣江表示,利用中国的资源,中国的加工劳动力,这条路不能长久。应该利用国外的资源,达到全球化布局的目的。2007年,集团在柬埔寨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园区。“一方面当地劳动力成本低,工人每月的最低工资是150美元(约合人民币800元),而国内工人的工资是3000多元。在柬埔寨建一个1000多人的工厂,企业每年能比在国内节省2000多万元支出”;再者,柬埔寨享有出口欧美的免关税优惠待遇,还可以利用日本、韩国、印度的自由贸易协议。

与之相反,深圳几家大型家纺企业却表示,不会考虑把生产搬迁至国外,他们选择了从深圳到内地的路线。其中,维泰斯把工厂从深圳迁到了浙江,荣昌利迁至河北,中通则迁至无锡和南通。曾祥金的看法代表了他们的观点:搬迁或许可以解近渴,但不是长远之计。“实际上,现在东南亚的人力成本已是几年前的一倍以上,同样在不断上升,只不过基数比国内低很多。”此外,东南亚国家政局不稳定,政府作风、与中国关系等不确定因素,也是许多出口企业没有选择出走的主要原因。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73)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