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认为:"国内的产业用纺织品并不完美,与发达国家之间尚存不小的差距。以袋式除尘使用的高温过滤材料为例,因为纤维技术、制造技术乃至后整理技术的差距,欧洲企业生产的滤袋目前使用寿命是6年,我们的目标是"十二五"末国产滤袋使用寿命达到4年,这是结合目前的技术发展实际水平制定的,差距从中可见一斑。"
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为促进国民经济相关领域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长期以来,产需衔接不足,产业链协同开发不足,专用纤维原料、装备、制品及应用领域不能形成有效对接等问题,影响了产业用纺织品的市场开拓。李陵申希望能够多一些先进的外资企业或合资企业为行业发展起到示范作用。他认为,"市场换技术"的发展思路是有市场的。
独辟蹊径摆脱市场困局
作为纺织工业产业链最前端的集成展示,2012中国国际纺织纱线(秋冬)展览会借助四展联动效应折射出中国纺织行业前行的信心与实力。
国际市场低迷,国内市场不振,各种生产要素成本上涨带来的生存压力让中国纱线企业两难抉择。目前外棉价格远远低于国内棉花价格,棉价倒挂使海外企业占据了相对优势。"他们的产品不仅质量有所提高,关键是其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一位前来观展的福建籍买手如是说。
在此次前来"抢滩"的海外企业中,印度RM国际公司的负责人道出了绝大多数海外参展企业的心声:"中国的纯棉纱线市场需求量非常大,前景乐观。"面对海外企业的价格牌,技术牌、创新牌成为中国纱线企业的杀手锏。本届纱线展上,国内知名企业推出的亚麻纱、高支单纱、紧密纺纱、超仿真纱线等科技纤维使中国纺织工业产业链的前端从最初的拼价格已经走向了现如今的拼实力。
为了减少对发达国家市场及出口传统地区的过度依赖,许多出口企业及时调整方向,积极构建多元化的市场结构。宁波雅戈尔(600177,股吧)毛纺织染整有限公司针对欧洲市场出口下滑20%的局面,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在毛纺面料中增加涤纶成分,以此降低生产成本,适应国内市场需求。而兰州三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欧美市场出口下降近30%的情况下,将外贸市场聚焦到东南亚国家。
另据记者了解,前些年一直主攻欧美市场的福建面料企业,今年出口下滑较为严重。"欧美需求疲软,新兴市场发力。"在面料展上,前来参展的福建企业纷纷表示,从今年上半年开始,福建面料出口企业就已经调转船头加大向俄罗斯、巴西、印度等金砖国家的出口力度,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福建纺织企业出口货值已达2412.65万美元,同比增长35%。业内人士认为,金砖国家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拉动,削弱了欧美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所引发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国内纺企出口经济新的增长点。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