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准备休年假的,看来要泡汤了。”江苏常熟一家经编企业车间负责人许强(化名)“十一”之后几乎就没休息过,连周末也在值班。
在许强的描述中,他所在公司今年的情形为:上半年生意比较淡,最差的是3~5月份,不仅订单下降两成左右,生产线也没有完全打开,开工率基本上是80%;然而,下半年起,订单明显多起来。
不久前,82家纺织服装公司公布了今年三季度财报,其中有68家实现盈利。单从此数据看,纺织服装行业似已逐渐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
然而,刚闭幕的广交会的数据显示,纺织服装成交下降15.5%,从大类商品订单情况看,除家用纺织品订单和男女装同比为增长外,其他类别订单量环比呈较大幅度下降。
第一纺织网总编汪前进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分析,纺织服装行业正经历一个不断优胜劣汰、两极分化的过程。
“两极”趋势
“十一”之后,许强所在公司开始满负荷生产。
据他预计,这种情况会持续到年底。全年预测,公司业绩可能与去年持平,虽然国内总体增幅不大,但出口业务比去年约增加了20%。
由于较高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率,以及独特的产品性能,经编业一直被誉为纺织行业中的高地。许强供职的这家企业是经编业中规模较大的一家。因此,在行业整体低迷的环境下,他们公司情况相对较好。这是最让许强感到庆幸的。
但不少企业并没有那么乐观。
位于浙江湖州南浔区重兆丝绸工业园区内、以生产丝绸与面料为主的一家企业,中等规模,2008年前在业内还小有名气,每年能保持一定速度增长。不过,自金融危机之后,该企业日子就越来越不好过。今年,这家企业的负责人王女士还产生过“关厂”的念头。她说,以前公司有上百台丝机,现在连50台都不到,卖都不见得能卖出去。“各种成本在上涨,公司完全没利润,贷款利息又高,库存多,订单也没有可持续性,今年亏损是铁板钉钉的事。”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