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洋服装品牌攻城掠寨 国货如何自强

来源:中国品牌服装网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9日

然而,在外资品牌快速扩展市场的同时,国内服装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寒冬”。包括李宁、匹克等体育品牌,森马、美邦、达芙妮等休闲服饰,今年多次传出裁员、关店、盈利下滑等负面新闻。

达芙妮集团此前曾宣布在全国范围内裁员300人,而森马最新公布的三季报显示,7—9月,公司营业总收入为21亿元,同比下降5.53%;实现净利润2.25亿元,同比下降36.24%。美邦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其三季报业绩出现负增长,7—9月公司营业总收入为25.94亿元,同比下滑13.47%;实现净利润3.20亿元,同比下滑13.4%。

同花顺统计数据显示,仅从今年上半年看,纺织服装板块80多家上市公司库存合计高达671.66亿元。尤其是大众化的休闲服饰、运动服饰更是逃不开高库存的折磨。

体育服装品牌市场也未能幸免。今年以来,匹克的零售网点数量出现大幅下降。匹克5月公布的报告显示,今年全年该公司净关闭门店1067家,李宁则宣布上半年公司净关店952家,安踏的店总数上半年减少110家。

品牌定位和管理理念是短板

为何在宏观销售仍有增长的情况下,国内服装企业却遭遇尴尬?多数公司将矛头指向库存高企这一难题。李宁公司表示,“渠道库存压力加剧、零售终端竞争趋于白热化、零售折扣有所提高,使得终端零售利润率进一步下降”;森马也同样苦称,“为加快库存处理,导致毛利率短期下降”。

“高库存”是今年服装企业普遍面临的难题。日信证券服装行业分析师王兵向记者表示:“今年宏观经济持续低迷,GDP下滑,消费市场冷淡,是服装行业面临库存压力的主要原因。前几年,服装行业扩张比较激烈,库存危机被经济大好的形势掩盖。现在经济一下滑,这个危机也就暴露出来了。”

然而ZARA、H&M等洋品牌却在面对经济危机中仍旧保持不俗的增长。数据显示,ZARA在过去五六年平均增长都达25%,即使是在2008年欧洲陷入衰退的时候,它第三季度的增长仍然达到18%。

“品牌吸引力是目前中外服装品牌最明显的的差距。”一位行业分析师指出,“无论是从初期企划还是到后期宣传,国内品牌都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以美邦为例,公司拥有美邦、AMPM、ME&CITY等数个品牌,其中ME&CITY品牌价格与ZARA等基本一致,但在销售及品牌影响力方面,却相距甚远。

另一方面,国产企业的经营模式依旧存在问题,目前市场空间有限,高速外延增长难以为继,但企业的经营模式仍停留在规模化扩张的惯性里,从而导致产品库存积压。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高级顾问张大志认为,国内很多企业对于ZARA等国外品牌的学习只停留在某一方面,但对于其他的管理模式却一知半解。

一位业内人士提供的数据显示,在中国服装行业,每卖出1件商品,生产商至少要准备2—5件商品进行库存周转,有时还会超出这个比例,由此形成了大量库存。比如,终端客户实际需要100件,零售商认为需要150件,分销商就扩大为200件,反映到生产商时就变成了250件。虽然终端顾客需求量始终并没有很大的波动,但经过零售商和批发商的放大后,订货量就一级一级增加,而且越往供应链上游其订货偏差就越大。国内大多数生产商从接单到成品上市平均需要90天时间,有的能达到140多天。

<<上一页[1][2][3]下一页>>
阅读数量(820)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