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虎门”这个品牌,之前给人的印象就是大批发、大流通。早些年,许多企业天天在铺位里做批发,从早做到晚,在店铺里大把大把收钱,忙得不亦乐乎。生产一直都是虎门服装业的优势。但是随着地区经济的逐步发展,这里的土地资源已经慢慢消耗殆尽了,土地越来越少,厂房的租金也越来越高,劳动力的成本也不断拉升。
而批发市场里的铺位价格更是居高不下,虎门富民一个10平方米的铺位一个月下来就是10万元。尽管如此,快速赚钱的意识依然在“大虎门”的品牌下弥漫着。
“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不是一触即发的,它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谭志强说,从第一届虎门服交会开始,政府就有意识引导服装企业重视品牌。举办虎门国际服装交易会,其重要一点就是想利用这个平台培育品牌。
2002年,虎门正式把推动本地女装品牌发展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并一锤定音——百万重奖奖励获得国家级名牌的企业。
“在虎门服装发展初期,镇政府的引导、扶持力度很大,许多工作也管得很具体。但随着政治改革的深化,政府的具体介入越来越少,而且逐步将重点放在构筑公共服务平台上,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
按照虎门产业升级的规划,镇政府将重点构筑包括服装交易会、创意产业园、电子商务平台等重点公共服务平台。”谭志强指出,危机意识让虎门服装人重新诠释了“大虎门”的品牌概念,在审慎解读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同时,正力求把集群优势完全转化为更进一层的品牌优势。潜心打造会展经济“国际范儿”
至今还没有一个专业展馆的虎门,目前已成功运营了16届虎门国际服装交易会。这个被誉为“虎门模式”的会展经济发展轨迹形象地再现了虎门从集群优势向品牌优势的演变过程。
谭志强说,第17届中国(虎门)国际服装交易会的主会场依然设在虎门黄河时装城,服交会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订货会,虎门服装品牌在此展示的是时尚,出售的是流行。
已经初显“国际范儿”的虎门服交会,凭借多年办展的丰富经验和不断创新的会展理念,将本届服交会锁定在高规格的业界交流盛会。定于2012年11月17日晚在虎门拉开帷幕的第17届中国(虎门)国际服装交易会主会场展区总面积为2.3万平方米,共有展位816个。
尽管外贸放缓,内需不振,但本届虎门服交会的展位依然十分抢手。参展企业纷纷表示,越是形势严峻,越发要借助服交会的影响力来提升品牌形象,为此本届特装展位总数超过历届,占到展位总数的87%。
据记者了解,展期为11月18日-21日的本届服交会将围绕“汇聚·跨越”的主题,汇聚时尚、潮流、资本和智慧;跨越时间、空间、思维与定势。
正在努力寻求产业转型升级的虎门,一切都在变。谭志强介绍道:“虎门服装交易会,办了这么多年,我们也在探讨模式上的转变。面料企业和服装企业的对接,国际间的合作,企业间的交流,交易会将起到了促进作用,让企业在找到商业机会的同时,叫响自己的品牌,这也是我们要努力营造的。”谈起今年服交会的变化,谭志强认为,交易会作为政府搭建的公共平台之一,已经开始发挥全新的作用。
面对当前诸多发展瓶颈,虎门镇政府携手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并广邀全国50大服装产业集群汇聚虎门服交会,探讨时下最能聚焦业界眼球的话题,寻求服装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突围之路。另外,本届服交会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方面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据悉,国内面料名镇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将率领30余家面料企业坐镇虎门,为虎门服装产业链上下游对接探索创新之路,此次加盟西樵面料大军的还有20多家中国流行面料吊牌企业。
谭志强认为,产业集群是中国服装产业的重要依托,长期以来,中国服装生产和销售的70%来自于服装产业集群。伴随着中国服装产业集群效应的增强,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时下,不仅虎门,各个地方都在谈产业升级问题,服装是虎门产业升级的切入点。
推动产业升级,就是要做好政府的服务。政府是促进产业转型的背后推手,即提供公共平台,提供各种类型的公共服务。
“产业集群要转型升级,首先政府要对产业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和发展脉搏的把握。”虎门镇委书记尹景辉近期提出,虎门要力争把服装服饰业打造成年产值超500亿元的全国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并将建立和完善研发设计、质量检测、人才培训、信息咨询、展销物流和融资服务等六大公共服务平台。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