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近两年工人工资、电费等成本不断上涨以及纱价持续下跌,目前德州市中小型纺企中,生产纯棉纱的企业普遍处于亏损状态;混纺企业处在微亏或微利状态;新型纤维企业(竹纤维、莫代尔、大豆蛋白等纤维)订单减少,多为短单、小单,多数企业处在盈利之中,但利润率比以前大幅下降。
“棉花市场价格‘双轨’运行,从长期来看对企业影响较大。当前,大部分棉花加工企业,尤其是新疆的棉花加工企业,大多选择了交储,流入市场的新棉少之又少。纺织企业现在使用的棉花主要以国家放储棉、2011年陈棉以及港口寄售棉为主,再有就是部分地产棉。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料市场可选用的高品质棉花将逐渐减少,这将给纺织企业配棉造成一定困难,后市有可能提升棉花的市场价格,助推原料成本的增加。国内纺织企业受人工成本、融资成本、原料成本上涨的影响,生存难度将不断加大。”李传波表达出了这样的担忧。
“虽然目前整个纺织行业处境艰难,但多数纺企不敢停产,只能维持生产,因为一停工,员工流失,复工再招工人就困难了,所以不得不咬牙坚持,但开机率普遍不高,目前德州地区整体开机率在六七成。也有个别企业实在撑不下去了,不得不停产。”马俊凯说。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山东德棉集团董事长李会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造成国内纺织行业不景气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全球经济低迷及需求下降,造成纺织品出口减少;二是内外棉价差偏大、国内人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了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竞争力。
国内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对后市判断均较为悲观,纺织行业的又一个“寒冬”似乎已经到来,而且时间可能较长。一部分科技含量低、成本高的纺织企业,可能会面临破产倒闭。突破困局,需要综合施策
目前,棉花产业存在着几十年来比较集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针对当前棉花产业难题,在记者采访过程中,诸多业内人士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和解决思路。
马俊凯认为,首先,国家应当加大收储力度,在受灾地区收储五级皮棉。针对今年山东、河北、天津部分地区涝灾严重,棉花质量大幅下降的实际情况,国家应当在上述地区收储五级棉,以保护当地棉农利益。其次,要制定相应扶持政策,出台种棉补贴。建议国家在稳定收储政策的基础上,出台种棉补贴和种棉农资综合补贴;出台扶持棉花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政策;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在主产棉区建立优质棉基地县;发挥好储备棉平抑市场的作用,同时鼓励农发行把资金用于棉企储备棉花,增强棉纺织企业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此外,要加快建立进口棉收储机制。近年来,我国对进口棉花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可以在国外棉价较低时收储一部分外棉,增加我国棉花资源储备,降低收储成本,有效化解配额炒作问题。
李传波建议,在当前形势下,纺织企业应当积极谋划新出路。鉴于目前纺织企业处境艰难,纺企要注重提档升级,生产高品质纱,同时向新型纤维方向、向高附加值的产业用纺织品发展。
“解决国内棉花产业问题,我们也应该学习和借鉴国外好的做法和经验,如美国和欧盟国家的高额补贴、印度的保护性收购、墨西哥的市场风险保护政策等。”李会江强调。
<<上一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