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原材料、人力以及土地成本的居高不下,绍兴市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价格优势正在逐渐消失,特别是纺织、家纺、机械等传统行业,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
为了打破这种被动局面,一些企业开始做活升级文章,比如有的从原材料着手,收购或者自己建设原材料生产基地,以实现降本、提质的目的。
以前企业的目光主要盯着市场,现在,生产线上游的原材料产地已经成为绍兴企业“攻城掠地”新的目标。
A
目光“上移”的企业越来越多
两年前,洁丽雅斥资35亿元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打造世界最大毛巾生产基地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如今,洁丽雅在新疆建立的棉花基地可年产棉花35万吨,这一产量占到全国棉花产量的二十分之一。
去年,同样位于诸暨的另一家企业——越美纺织斥资一亿欧元,将非洲马里共和国的国有棉花公司纳入“越美”。这家公司是马里最重要的棉花生产和收购企业,在马里全国拥有数百万亩的种植面积,有17个棉花加工厂。而位于西非的马里目前是非洲第三大产棉国,棉花是该国的主要出口产品。不难看出,“越美”这一收购计划的目的同样是为了原料——棉花。
据了解,目前像洁丽雅、越美纺织这样热衷于把目光向产业链的上端转移的企业并不少,原因就是为了控制源头原材料,规避原材料价格变化带来的市场风险。“这其实也是市场倒逼的结果。”市经信委经济运行处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对于纺织企业来说,2008年以来,原材料价格特别是棉纱等上游产品价格的上下波动,使得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越来越大,不少有实力的纺织和家纺企业开始筹划自己去生产原料。”
据悉,除了棉纺织企业建立棉花基地外,以“古越龙山”为代表的黄酒企业也在江苏常州、安徽铜陵、湖北应城等产粮区建立了4万余亩原料基地;嵊州领带企业抱团与广西永福县签订年产500吨白厂丝、1000吨捻线丝合作项目,在当地建立年供丝500吨的蚕桑基地。一时之间,建立原料基地几乎成为绍兴市企业的一种共识。据初步统计,绍兴市企业已经通过合作或者收购形式在全国各地乃至国外产地建立各种“原料基地”三四十个。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