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棉花价格相对较为稳定,供需关系较为缓和。从2008年起,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外市场上棉花价格持续低迷不振,为了保护棉农利益和种植积极性,国家出台了大规模收储政策。
“近几年,随着物价水平的上升,相对于粮食和其他大宗农产品而言,棉花价格虽有所上涨,但仍处于较低水平,起伏不大。这也严重挫伤了棉农的种植积极性,导致了2010年度棉花价格出现了近10年来罕见的快速上涨和大跌局面。究其原因,除了自然因素、游资的囤积、外棉和电子操盘的推波助澜外,无外乎棉花的低价格、低收益、高风险、高成本,以及由此引发的种植面积缩小、产量下降。”李传波分析认为。
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2011年度国家共收储棉花313万吨,占当年全国棉花总产量的43%。
“如果没有收储政策,2011年度国内棉价可能会随着国外棉价的大幅下跌而下滑,从而损害棉农利益。国家棉花收储政策,稳定了国内棉价,保护了棉农利益。”马俊凯对本报记者说。
2012年9月,国家又启动了临时收储预案,按三级皮棉每吨20400元敞开收购。
一方面是保护棉农利益,另一方面是对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予以支持。新棉上市,国家制定了每吨20400元的较高收购价格,目的也在于保护棉农利益,以及提高棉农种植积极性,但是,现行市场价格却是客观存在的。目前,国内市场棉价与国际市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每吨差价在3000元左右。
面对国内外棉价差价较大这一现状,为了满足国内纺织企业用棉需要,维持其用棉价格稳定性,在收储的同时,参照市场行情,国家又以低于收储价近2000元的价格,抛售了一部分2011年度的储备棉。
眼下,国家抛储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国内棉花市场仍然同时运行两种价格,一种是国家收储价格,每吨20400元;一种是市场价格,每吨18600元左右。
“目前棉花市场价格与国家收储价格‘双轨’运行,并且收储价格大幅高于市场价格,根本原因是国内外棉价价差过大。”李传波认为。收储是国家政策性的,是给农民的承诺,而国内棉价高,用量增大,比较依赖进口棉。当前,国际棉价在70~80美分/磅之间(即15400~17600元/吨之间),在不考虑配额的情况下,也有很多公司、企业在缴纳40%的关税后,继续使用进口棉花。
为此,国家通过陆续放储和放配额来弥补差价、稳定市场。但是,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特别是美国、欧洲等经济体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未见好转,造成全球纺织品消费需求不振。出口受阻、需求减弱,国内棉价缺乏实质性上涨动力。
在棉价“双轨制”下,收储的托市效应明显,而抛储的实际效果则相对有限。“双轨”让部分棉企无所适从
山东德州市是全国重点产棉区之一,常年植棉面积二三百万亩,但近几年棉花面积逐年下降,2012年跌至130万亩左右,仅为2008年棉花面积的45%。据记者了解,今年7月下旬、8月上旬,当地遭遇了51年来最大的涝灾,部分低洼地块农作物绝产,棉花产量和质量下降,预计平均亩产籽棉460斤左右,比正常年份减产10%以上。
“自8月20日以来,德州市棉花陆续开裂吐絮,截至10月底,籽棉采摘基本完毕。从9月初开始,武城、夏津县部分棉花收购加工企业陆续开门收购新棉。一个多月来,收购量一直不大,一天收购几千斤至两三万斤,以四级棉为主,为往年同期日收购量的1/5左右。四级籽棉收购价格在4.10元/斤左右。”马俊凯对记者说。
受连续强降雨天气影响,今年德州的棉花质量大大低于正常年份。统计资料显示,截至10月底,德州市60余家企业参与棉花收购加工,其中三级棉仅占15%左右,四级棉占77%左右,五级棉占7%左右。
四级籽棉的收购成本在19100元/吨左右,加上加工成本,与交储价基本持平。由于收购成本偏高,棉企处在亏损边缘,部分企业停收观望。目前德州市籽棉采摘基本结束,而收购进度仅有27%左右。
“我做了30多年的棉花生意,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武城县银恒棉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天成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去年开始,特别是今年以来,棉花加工企业遇到的困难重重。企业生产不间断,但是基本没有利润可言,如果再加上银行利息,收购加工企业部分还处于微亏状态。棉企收购积极性不高,生存困难。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