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部沿海地区纺织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过程中,抱团转移成为一种新的转移模式,这包括多个同类企业一同转移,在转移地形成一个小气候。如浙江绍兴的8家针纺织面料企业集体在河南兰考纺织工业园落户建厂,成为兰考首批入园企业,为兰考纺织工业园的下一步“引凤”奠定了基础。另外还有产业集群地上下游配套转移,东部产业集群内企业将部分生产环节或新增能力转移到更具比较优势的地区,实现产业集群规模扩张。安徽郎溪纺织经编城和河南太康“南通纺织城”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浙江“飞地”经济新样本
安徽郎溪纺织经编城
郎溪引进一个核心企业带来一群配套企业,解决了东部发达地区有项目无空间和安徽省县域有空间没项目的矛盾。
安徽郎溪纺织经编城是安徽承接浙江海宁经编产业的一个大胆实践,是浙江海宁经编园区在安徽的“再造”。
作为我国纺织产业发展的一个代表性园区,近年来海宁经编产业园区中一些企业为突破土地供应短缺、环境容量指标限制,通过园区管委会牵头,与安徽郎溪达成了共建郎溪经都产业园的合作协议,将海宁园区的配套产业链、重点企业、服务体系等“土壤”迁移到郎溪园区。
2010年11月8日,郎溪县人民政府、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管委会和鸿翔控股集团三方正式签约,共同开发郎溪(中国)经都产业园。其中,郎溪县人民政府负责行政管理及审批等工作;海宁经编产业园区作为产业的支撑方,负责产业转移、服务平台支撑以及产业链拓展等工作;鸿翔控股集团作为园区主要投资方,负责土地平整、规划设计、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等项工作。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