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现阶段,成本与效率竞争是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前提。
在本世纪及以后的时间里,服务—制造革命将为世界缔造繁荣,但却可能无法提供就业机会。全球经济将从从“生产”繁荣转向“分配”繁荣。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面对重大变革的今天,中国不可能脱离这一发展趋势独善其身,继续保持传统的基于大量消耗资源的国际竞争力。因此,中国也迟早会面临或正在面临如何从“生产繁荣”转向“分配繁荣”的问题。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在全球货物贸易自由化进程受阻的情况下,服务贸易自由化会在服务—制造革命自发力量的推动下大幅度地推进。
从外部的国际环境来看,这次我们融入新的经济全球化的起点会更高、赶超距离会更短,机遇会更多。但关键在于我们敢不敢挑战自己、能不能把自己的视角移向更广阔、更有想象力的空间。
社科院服务贸易与WTO研究室主任于立新:
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亟待增强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关键阶段和迈向服务经济的关键过渡期,2016年,我国服务贸易占比将首次超过工业。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应该处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时期。根据社科院2012年10月25日发布的《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整个“十五”、“十一五”,我国快速跨越工业化中期阶段,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东西部差距逐渐缩小,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2012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将超过5500美元~6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依照服务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国际经验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达到服务经济初步形成的起点要求。但是服务业尚未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2011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3.1%,尚未达到服务经济初步形成的基本水平,这说明我国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还有相当的距离。因此可以认为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后期并向服务型经济转型阶段,制造业需要服务业的发展与融合才能有的放矢的实现转型升级战略目标。
在我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背景下,服务贸易的逆差状态不断扩大,从2001年的59亿美元扩大到2011年的552亿美元,同时,2011年我国服务出口回落,由2010年32.4%下降至7%,而进口依然保持较快增长,达23.3%,预计未来逆差将进一步加大,这说明我国服务贸易供给不足,服务的效率、质量、多样化和交易成本难以满足国内需求;此外贸易竞争力指数下滑,服务贸易竞争力亟待增强。
结合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我们对“十二五”期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和战略目标给出基本预判。首先在总量上,中国服务贸易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将在“十二五”期间达到7%~9%,目前是5.2%;其次,在贸易结构上,预计中国服务贸易总量占中国贸易总量的比例将在期末达到18%左右,目前是10.3%,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再次,在收支结构上,主要服务贸易项目逆差将有明显改善,从根本上扭转逆差不断扩大的趋势。最后,在服务贸易项目结构上,在“十二五”期间要形成体系完善、合理配置、竞争力较强的服务贸易项目结构。
总体而言,就是要促进服务出口,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提高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在稳定和拓展旅游、运输、劳务等传统服务出口同时,努力扩大文化、中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建设若干离岸与在岸服务外包战略基地。扩大金融、物流等服务业对外开放,稳步开放教育、医疗、体育、文化等领域,引进优质资源,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
<<上一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