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国相比,中国消费者比较在意服装的款式,追逐时尚的劲头更足,甚至对于“撞衫”深恶痛绝。正因如此,厂家必须走小批多品种路线,成本自然抬高。穿着上追求时髦是生活水平提高、过去被压抑多年的爱美之心得到大释放的结果,同时,这种消费习惯之所以流行也是出于一种无奈: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服装太少了。
服装消费上的另一种心态也是服装价格上扬的推手,那就是攀比。奢侈品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它总是和金字塔尖相关,然而,如今,“全民奢侈”势头甚猛,普通消费者也与之亲密接触,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是超出自身消费能力的,其消费的目的为的是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地位,或是为了让别人羡慕自己的品位。在这里,服装摆脱了单纯的审美情趣,异化为“趋富”的消费符号,人们用可以划分阶层的品牌来体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以避免自己被孤立。在童装消费上,这种攀比也十分明显,成了童装价格水涨船高的原因之一。由于都是独生子女,两家人宠一个孩子,所以不管是衣服、玩具,还是电子产品,只要是孩子喜欢,家长都尽量满足。即使是年轻爸妈犹豫了,还有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买单。一位网友表示,自己的朋友都是“80后”,打开社交网站,都在彼此“晒”孩子照片,妈妈们试图通过精心打扮孩子 “秀可爱”来获得认同。
由于被众人追捧,那些处于塔尖的一线品牌乐得把价格再拔高以博取更多利益,而以这些奢侈品为榜样的品牌为了显示自己也是一流货,势必也会追逐这种涨价趋势。所以说,消费观也会影响服装价格走势,提倡一种更理性的着装理念或许是抑制服装价格脱缰般上升的一种途径。
街边小店生存难:利润不好赚
上海的街头总有那么些小店,服饰独特、装潢时尚,在外来者眼中形成一张另类的上海名片。与各大百货公司强力兜售大牌、名牌服饰大异其趣,小店讲究的是个性与限量。它们像是上海的弄堂,虽隐匿街市,毫不起眼,却活色生香,独具玄秘。
如果说商场的品牌服饰,一有品牌知名度,二有商场这座“大山”,可以靠提价来增加利润。那么以往被很多爱时尚人士追崇的街边小店,因为网络店铺的挤压,不少白领、学生乃至家庭主妇都选择在网上购物,以致服装实体店的生意每况愈下。
吕小姐在南昌路开了一家小店,做女装生意已有5个年头,对服装价格年年见涨早已司空见惯,但今年冬天没了谱的涨幅,在她印象中还是头一遭。据吕小姐介绍,她一般每个月都会去广州、深圳进货,最近一次是9月中旬去广州白马服装城,那时服装价格已经涨了起来。 “开始走了一家两家店,觉得这些店的秋冬装比去年贵了不少,想看看再出手,但走了七八家后才明白:原来今年冬装是普遍上涨。”结果,吕小姐还没逛多久,手里的6万元进货款就花个精光。”“而以前,6万块钱能进不少货呢,足够店里卖一阵。可现在,钱没了,货却没进多少。”对此,吕小姐只能无奈地面对。吕小姐举例来说,去年一件普通棉服标价400元,320元成交还可以,但今年卖这个价格都相当于不赚钱。每月10000元的店铺租金着实压力不小。然而,去年同期的店铺租金还是8000元。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一趟广州的机票、食宿等费用近3000元,均摊在一件衣服上要十几元,运费再均摊5元,进货价280元的棉服直接就到了300元。 “除去用人费用不算,只是店铺租金、电费等各项开支,卖400元根本就不赚钱。 ”但顾客并不领情,他们认为这种小店里的商品,一定能在网上找到同款,且价格更低的卖家。吕小姐坦承,今年同期的营业额起码比去年下滑了25%。
<<上一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