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纤行业正在经历着由大渐强的历史进程。在世界化纤业中,中国举足轻重。然而世界传媒如何看待中国化纤业的发展?他们如何报道中国化纤的进程?在迈向全球市场的脚步中,中国化纤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开拓巨大的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市场竞争意识不强,还是营销手段落后?本报记者采访了国际新闻集团总裁Klass De Waal先生。
国际新闻集团旗下有《国际纤维杂志》(International Fiber Journal),《国际纤维杂志》成立于1986年,目前是双月刊,内容关注化纤及化纤周边产业。Klass De Waal先生同时为该杂志总裁。
记者:世界如何看待中国化纤行业?你们杂志用什么词汇形容中国化纤产业?
Klass De Waal: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面对中国化纤行业有一种很复杂的感受。大约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纤维产业开始发展,80%的化纤产业在美欧等地;而现在84%的产能在中国,仅有8%在美国、欧洲等地区。欧美地区的人们并不喜欢这种丧失了产业的感觉,对此改变有些不知所措;另一方面,欧美人发现必须在某些方面作出改变,如质量的提升、技术的创新、非织造布的使用等。欧美的化纤产业发生了转变,从像目前中国不断追求产量一样转移到产品的创新,如新纤维、新需求、新应用、高新纺织技术等,很多创新纤维产品已在美国产生。
我们杂志对中国的报道中立、客观,不带个人主观意识。我们对中国的化纤产业非常重视,对中国化纤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详实的报道。作为专业的出版物,我们不会给客户意见,而是提供中立的信息,讲出真话。
记者:国外的化纤企业对于中国化纤主要关注哪些问题?
Klass De Waal:国外企业很关心新产品、新纤维进入西方市场,以及产品的质量管理、检查,有时中国企业提供的产品不是那么好,一些希望得到更好产品的西方企业变得小心翼翼,因此他们很需要这方面的信息。很多大公司的实验室都在做质量监管,正如一个渠道商如沃尔玛要对耐克球鞋进行销售,就会请这些实验室对产品的面料质量进行检测,他们会出具检测报告。之所以谨慎,是因为客户真正需要的是产品质量与价格的对等。事实上,由于中国制造的产品比美国制造便宜,人们就会怀疑便宜的商品质量不够好,然而这是错误的,便宜的产品也可以有好的质量。当然,如果没有经过检测,产品就不会被人们信任。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