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筠注意到,中国的第一代消费者只注重价格,第二代消费者则只需要别人知道的品牌,而眼下新一代的消费者需要的是品牌所能带来的生活方式,这个时候只要设计师静下心来,将对艺术、产品和时尚的理解通过作品让消费者体验到,那么消费者的宽容能为他们提供很多机会。
欠缺成熟
面对机会,中国的设计师还欠缺什么?许多人首先会将中国设计师的问题归于设计的短板,但这并不是事实的全部。杨大筠指出:“这几年,中国的设计师也在快速成长,中国现在不乏有创意、有想法的设计师,他们现在欠缺的是成熟。”
杨大筠所说的成熟,就是能够把西方的元素和中国的文化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并且能够站在国际角度思考问题,能够基于顾客、市场、品牌的角度思考问题,为市场、品牌和消费者都带来收益。
这样的成熟必定需要经历市场的历练与磨合。“作为实用艺术,时装如果不被市场、消费者所接受,那么再强的创新都是徒劳。”杨大筠强调。
总结例外、吉芬等成功的本土设计师品牌,杨大筠发现了它们的共性,那就是在市场中学习和摸索,在保留原先风格的基础上,形成了对市场成熟的判断和有效的适应度。在完成原始积累之后,设计师再按照自己的想法、思路将之做得更好。
未来要赢得市场的设计师品牌必然也要经历熟悉市场需求的过程,从被欣赏到最后被消费者广为接受。此外还要具备自己独到的时尚个性,寻求更细分的市场,保持差异化。在杨大筠看来,中国设计师远远不具备创造高时尚、高溢价的奢侈品品牌的能力与格局,寻找个性化的细分市场才是较为现实与可行的。
什么样的培养机制能帮助本土设计师快速提升走向成熟?杨大筠建议,政府应加大扶持设计师的力度,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就开始将本国的设计师送往法国深造;另外要鼓励设计师创业,按照他们的思路去市场上磨练,这个过程中需要创造良好的投资、法制和企业环境,有专项的资金和渠道帮助设计师;最后民间的组织和机构也需要参与进来培养设计师,把设计师打造成品牌,再让设计师无形资产成为品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