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工控专区 >正文

福岛核事故促日本机器人产业高速发展

来源:中国传动网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06日

日本在上世纪末机器人工业应用取得巨大成功后,将机器人的应用领域拓展到医疗、娱乐和服务机器人上,并将其作为一个重点产业进行扶持。这也和日本的国情密切相关。日本是一个后工业化社会,人口老龄化严重,导致服务业从业人口严重不足。日本政府希望未来机器人能够替代人完成料理家务,打扫卫生,照顾小孩、老人和病人等任务,为此进行了大量的投入,鼓励企业和高校进行仿生机器人、娱乐机器人和服务类机器人的研究。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日本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在世界范围内也处于领先水平,但同时也忽略了不具有产业化潜力的其他类型特种机器人的研究,这其中就包括核事故应急救援处置机器人。
 
这次福岛核事故的发生无疑给日本政府敲响了警钟,日本政府迅速在政策和扶持力度上进行了调整。由于日本机器人基础技术的实力雄厚,在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后,他们就迅速找到了机器人处理核事故的合适切入点。
 
“日本机器人周2012”展示的两款机器人,其中一款是小型移动式遥控操作机器人,它研制的主要目的是代替工作人员进入核事故现场进行探查。
 
核事故发生后,首要的工作是了解事故现场的整体事故状况,包括损坏情况和核泄漏状况。在这些情况都未知并且随时都可能发生新的爆炸和泄漏的情况下,人员即便穿着防辐射服进入事故现场仍然存在极大危险。此时必须要有具备抗辐射能力的机器人携带各种类型探测设备进入现场,对现场情况进行探查。
 
除此之外,为了克服事故现场环境的各种非结构障碍,机器人需要具备较强的越障能力;为了能够在狭小的通道内通过,机器人还要具有较小的体积;为了完成一定的作业任务(如打开/关闭阀门等),机器人还要配备复杂的机械手;考虑到核事故发生后,现场会有大量的积水,机器人还要具有防水、涉水能力。这些能力的具备说明日本的核事故处置机器人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该展会展示的另外一款机器人不是纯粹的机器人,而更像是一副人体铠甲。事实上,这种机器人的学名为可穿戴式机器人,其机理与美军外骨骼机器人相近。这种机器人研制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并辅助人员完成事故救援和善后处理工作。同时,这类机器人亦反映出日本借鉴其他国家、其他领域技术进行应用的能力。
 
在核事故发生一段时间后,核电站内部状况趋于稳定,辐射强度也会下降到一定水平。此时通过远程遥控机器人的使用已经对内部状况有了较为充分的掌握,需要进行事故救援和善后处理工作。这时就需要人员进入,因为一方面仍然有些复杂的操作任务是机器人无法完成的;另一方面,在某些严重损坏的环境中,机器人的环境通过能力仍然无法与人类相比。而使用可穿戴式机器人则可以相应地解决这一问题。
 
可穿戴机器人可以增加人的负重能力,使得人员在穿着异常沉重的防护服的情况下也能够行走自如;同时,还提高了人员的作业能力,使得人员具有更大的力量,从而完成一些特殊的作业任务。
 

<<上一页[1][2][3]下一页>>
阅读数量(709)
分享到:
 更多关于 工控专区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