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全球贸易转移 服装企业“走出去”需多注意

来源:中国品牌服装网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07日

产业链不完善导致经营风险

不少东南亚国家的产业结构还不完善,纺织服装企业上下游的保障不稳定。特别是如果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把设备从国内转移至东南亚国家,或者采用大量的中国生产设备,就可能面临需要跨境配套和保障的问题。一旦出现设备故障,很可能会因为零件缺失和修复周期过长影响正常的生产运营。

国别文化差异增加运营风险

尽管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山水相邻、唇齿相依,尽管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东南亚的投资生产的产品并不直接面向当地市场,而是主要销往欧美国家,但是企业的经营难免需要雇佣当地人员,也可能与其他企业发生相互关系。文化、宗教、风俗的不同使得企业需要做出调整和转变,以减少冲突,把更多的精力用于企业的正常经营之上。

多方协力支持提高投资成功率

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单单是企业自身的事情,更关乎中国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在合理认识企业本地发展和对外投资的关系基础上,应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为中国纺织服装的东南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政府间的协议和保障是企业保障企业“走出去”的外部环境。除了在中国-东盟自贸区中以投资协议保障企业利益外,还应针对双方均感兴趣的特定产业领域探讨从产业发展规划、定向促进措施和扶持政策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政策环境保障,并为企业降低投资风险、提供合作信息等发挥政府渠道优势。

金融机构近年来“走出去”速度加快,服务中国企业理应是中资金融机构首要的任务。纺织服装行业相对利润率不高、投资回收期较长。若要引导产业转移、为过剩产能寻找突破口,就需要金融机构相应参与进来。在贷款条件上更为优惠,同时为其国内外融资需求提供统一的授信支持。

企业是“走出去”的主体,必须在认识到向东南亚投资发展的重要性后做足功课,切实提高自身的市场机遇把握能力和风险识别与应对能力。企业需要关注政策,根据政府引导方向获得更好的发展动力。开展投资合作之前应充分对市场做好调查,既要对包括电力、供水、交通、仓储和上下游配套等产业发展的硬件基础做好评估,还要对投资涉及的法律、政策、人力资源、知识产权保护等软件氛围认真分析,更需要对当地市场原有的竞争情况有一定认识。投资过程中需要积极开展与当地伙伴的合作与沟通,通过加入当地行业组织等方式减少被排斥的力度,促进与当地社会的和谐相处并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

企业必须认识到,对外投资的风险远大于国内,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会使企业处于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境。用好当地的人力资源,尽量避免因为误解导致的不必要的麻烦。对待各类市场信号避免简单依据国内经验进行应对,注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做好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有助于企业避免一些麻烦。当然,尽管已经有不少中国企业到当地投资,但可能还不够完整。如果能够形成产业链的配合,相关企业均可以有效降低风险。“走出去”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贸易壁垒的阻碍,实际上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企业的升级发展,打造区域性乃至更大范围的品牌效应对于企业国际化的长远发展意义尤为重要。

由于存在语言的差异,中国企业对东南亚的投资可能在了解法律法规上有更大挑战。除了一般性投资活动的规范和保护外,企业还应重视对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在投资的初期就应积极通过保护性的专利和商标策略,维护企业的发展利益,对竞争对手形成威慑,并增强在受到知识产权侵权时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621)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